醫療常識★女性最缺鐵,一半有潛在性貧血

許多女性常有臉色蒼白、容易疲勞、頭暈目眩、抵抗力差等症狀,小心罹患缺鐵性貧血!營養師表示,根據衛福部的鐵質建議量,成年女性每天需攝取15毫克,趕快檢視一下有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呢?
女性最缺鐵,一半有潛在性貧血
刻意節食、營養不均衡、月經來潮等因素,造成女性缺鐵情形嚴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主任洪若樸表示,缺鐵是現代女性最常見的營養不足問題,約1/3~1/2的年輕女性有潛在性貧血症狀,必須從每日飲食中補充鐵質,以免罹患缺鐵性貧血。
女性最缺鐵,一半有潛在性貧血
《女性缺鐵率高於男性》
根據衛福部針對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女性的缺鐵率高於同齡男性,從青春期開始,女性缺鐵率逐漸升高,尤其19~50歲的婦女,1993~1996年為15.3%,2005~2008為22.5%,缺鐵貧血率為11.7%,顯示台灣的生育年齡婦女每10人中有2人缺鐵,其中半數甚至嚴重到出現貧血症狀

《青少年、老年男性也缺鐵》
洪若樸主任指出,從衛福部的調查來看,鐵質的營養狀況受性別、年齡的影響,由於偏食或節食及月經失血,女性罹患缺鐵性貧血的機會較高,但缺鐵不是女性的專利,成長中的青少年、65歲以上的老年男性,缺鐵率也高;其他年齡層男性及更年期女性的缺鐵率明顯較低,尤其50歲以上女性的鐵質營養大幅改善,1993~1996年缺鐵率為7.4%,2005~2008降為1.3%。
女性最缺鐵,一半有潛在性貧血
《動物性鐵質吸收率高3倍》
她表示,缺鐵性貧血的症狀包括臉色蒼白、容易疲勞、難以集中精神,還可能引起腸胃不適、頭暈、沒有胃口、抵抗力差等,預防缺鐵性貧血,首先必須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

洪主任表示,補充鐵質的正確觀念,是食物中所含鐵質能否被人體吸收、利用,比含鐵量多寡更重要,一般來說,動物性食物的鐵質吸收、利用率是植物性食物的3倍

《每天吃1次紅肉,補足鐵質》
她說,動物性食物中的鐵稱為血紅素鐵,如肝臟、豬肉、牛肉、生蠔、蚌等,通常顏色愈紅、含鐵量愈高,一般人每天只要一餐吃到紅肉,就可補足鐵質需求,也不會攝取過多脂肪;植物性食物中的鐵稱為非血紅素鐵,如菠菜、番薯葉等深綠色蔬菜,榖類及黃豆、紅豆等豆類,顏色愈深、含鐵量愈高。

洪主任表示,根據衛福部每日鐵質建議攝取量,兒童、成年男性、更年期女性為10毫克,青少年及成年女性為15毫克,女性懷孕及哺乳期,每天需多30毫克,才足以「一人吃兩人補」,建議女性準備懷孕前,平日飲食應增加鐵質攝取以儲備需求。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想新型冠狀病毒搞砸你的「肺」,癮君子快丟掉手上的菸跟電子煙!國健署今(9)日提出警告,美國疾病管制署及科學人雜誌研究指出,吸食電子煙與傳統紙菸都會加重新冠肺炎患者肺傷害,只有拒絕菸品及任何新興菸品,才能提升免疫力、阻擋新型冠狀病毒傷害...

閱讀詳情 »

▲家長與孩子一同操作 可提升洗手意願及動作確實度。(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帶著孩子一起洗手,可以提升孩子洗手意願及動作確實度,防疫更確實!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宋季純更提醒家長,洗手的時機有兩大時間點,一是摸完髒汙處後,包括玩完玩具、翻閱書籍...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型冠狀病毒威脅下,《中國流行病學雜誌》日前才發表慢性病會增加新冠肺炎的致命風險,且直指「心血管疾病」是所有慢性病中提升染疫致死率風險第一名,一般人總以為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吃高油脂食物,但營養師提醒,其實還有一項飲食地雷...

閱讀詳情 »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台灣確診的病例數每日新增,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資深營養師徐景宜表示,這次的抗疫是一場持久耐力賽,提醒民眾從日常生活飲食調理做起,積極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以對抗病毒侵襲!  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是對抗病毒來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徐景宜營養師指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醫學權威期刊 S...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