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女子忍耳悶脹達十年 竟是鼻過敏惹禍

女子忍耳悶脹達十年 竟是鼻過敏惹禍台灣一名26歲的詹小姐,從高中時代開始一直斷斷續續有著右耳悶塞的感覺,尤其坐車爬山之後,耳朵的悶脹要持續好幾天才會消失,每次都要一直捏著鼻孔憋氣,才能有幾分鐘的通暢感。經過鼻咽內視鏡的檢查發現,原來是因鼻子過敏而引起耳咽管阻塞,才導致右耳悶塞。

替該女子診治的台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耳科醫師趙偉傑說,患者因為長期鼻過敏,導致耳咽管黏膜水腫而部分阻塞,需要很努力地吞嚥才能勉強自行開通。

趙偉傑說明,耳咽管是人體最主要調節中耳氣壓的器官,其連結著鼻咽與中耳,開口像一個活門,座落在鼻咽的側壁、鼻腔的後面;經由吞嚥以及打呵欠牽動耳咽管的肌肉,完成開合也完成一次氣壓的平衡。尤其是當坐飛機起降或是坐車上山時,因為大氣壓力急速地改變,中耳的氣壓也隨之快速升降,這個時候尤其需要耳咽管的正常張開,來適應氣壓的變化。

感冒和鼻過敏時,由於周邊黏膜發炎腫脹以及過多的黏液,常常導致耳咽管暫時的阻塞,這種狀況會因為發炎症狀的減緩而消失。

此外,趙偉傑強調,慢性鼻炎、鼻竇炎、長期過敏、胃酸逆流、鼻咽腺樣體肥大的病人,耳咽管的開合也隨之出現問題,因為長期氣壓調適不良,症狀輕則長期耳部悶塞,甚至導致中耳積水,更甚者造成耳膜塌陷,聽力嚴重損失,而在飛機起飛、降落時,造成10~20%乘客耳朵脹痛,甚至1%病人耳膜破裂也時有所聞。

耳咽管功能障礙在藥物治療上,輕微者常常投以鼻部抗組織胺以及擴張劑,甚至肌肉鬆弛劑來改善局部症狀。病症嚴重的患者,過去多接受中耳通氣管置放手術,在耳膜上切開一個小洞並卡入一個暫時性的小管子來維持耳內與環境壓力的平衡。然而術後耳朵不能進水,時間到通氣管脫落時,耳咽管功能障礙的問題依然存在,反覆的手術常導致耳膜的穿孔約5~10%。

趙偉傑自美國哈佛大學精修引進耳咽管氣球擴張手術,從耳咽管功能障礙致病的根本部位加以治療,使耳咽管功能回復到正常功能,免除反覆中耳通氣管置放的困擾,更不會因此造成進一歩的慢性耳膜穿孔以及耳朵不能進水的問題,使病人可以輕鬆吞個口水就解除中耳悶塞的問題。以該名患者為例,接受此手術後,雖然爬山及飛機起降時仍然會有短暫悶塞感,但是已經能以吞嚥口水化解掉了。

趙偉傑強調,因感冒引起的耳朵不適症狀,大部分在2周內會逐漸緩解,當發現耳朵脹痛、有悶感,持續超過半個月,應盡速就醫檢查,以排除如神經性失聰或梅尼爾氏症,甚至鼻咽癌等疾病的可能性。

他表示,2014年9月台灣長庚醫院率先將此技術引進,目前已經完成8例,所有病人皆表示耳悶塞感改善,無再發生中耳積水的狀況。該手術氣球醫材無健保給付,需自費大約9000元。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害得台灣人家暴飆升?最新數字透露警訊!衛生福利部今(20)日公布今年1至3月全國家庭暴力通報案件約3萬2000件,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了有5%,儘管若與去年第4季相較減少0.7%,但時間點剛好與今年初疫情爆發重疊,從案件數量變化...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新北報導 新北市政府今(20)日於市府6樓大禮堂舉辦新北防疫第三階段的擴大管制兵棋推演,因應疫情可能日漸嚴峻,且海軍敦睦艦隊官兵確診人數昨(19)日暴增至24例,讓政府與民眾好不容易熬過清明假期的多日零確診的好心情破功,顯示疫情的不確定性仍不可輕忽。為了慎防疫情再度升溫,並提升...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確診再多2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公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COVID-19境外移入病例,分別為案421以及案422,均為20多歲女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案421於1...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磐石艦24確診病例疫調全曝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公布針對這24名確診個案的初步疫調結果,最早發病者早在4月1日就有症狀,最晚則是19日,而在17名出現有症狀者當中,咳嗽占最多,其次為嗅覺異常;指揮中心研判,此次群聚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