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太恐怖了!睡覺時一個小習慣,就可能讓你胖到死甚至致癌!千萬注意,很多人都有這個毛病!

太恐怖了!睡覺時一個小習慣,就可能讓你胖到死甚至致癌!千萬注意,很多人都有這個毛病!
    人的一生,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來睡覺的,都說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保證。可是大家知道嗎,睡覺時一個小習慣,很有可能就是你發胖的原因,更嚴重還會致癌!美國心臟研究所專家賈裡德‧邦奇博士近日綜合多項研究撰文指出:臥室燈光太亮,「曝光」時間過長會誘發肥胖、血脂高、睡眠不足都等,危害心臟健康的風險因素。

太恐怖了!睡覺時一個小習慣,就可能讓你胖到死甚至致癌!千萬注意,很多人都有這個毛病!

  那麼,外國的研究成果,中國醫生贊同嗎?

  我們的大腦中有內分泌器官叫松果體,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夜間當人體進入睡眠狀態時,產生大量的褪黑色素。這種色素在深夜11點至次日凌晨分泌最為旺盛,在天亮之後便會停止這些褪黑色素的分泌。這不僅可以抑制我們人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還會導致我們人體血壓下降,心跳速度減慢,使我們的心臟得到很好的休息,恢復體力,並能起到殺死癌細胞的作用。

太恐怖了!睡覺時一個小習慣,就可能讓你胖到死甚至致癌!千萬注意,很多人都有這個毛病!

  燈睡覺的壞處,比你能想到的更多!

  1、降低睡眠質量

  其實這是一種光壓力,長期存在會讓嬰幼兒情緒騷動,心緒不寧。睡眠時間縮短,睡眠深度也會變淺。

  2、影響視力

  開燈睡覺會成倍增加患近視的幾率!因為會影響孩子的眼部網狀激活系統,易造成視網膜的損害,對孩子的視力發育不利。

  根據對479名2-16歲的近視患者研究,睡在燈光下的兩歲以下的嬰兒與睡在黑暗中的嬰兒相比,近視發病率要高出四倍!燈光越強,幾率越高。

  3、寶寶會長不高的!

  開著燈睡覺,不僅會導致孩子睡眠不良,而且,孩子在睡眠過程中會分泌生長激素,燈光一亮,生長激素水平就會下降,進而減慢發育速度。

  那開燈睡覺為什麼會變成胖子呢?

  1、臥室亮度會影響血脂和肥胖程度。

  (1)日本某研究人員找了528個人來做實驗。一組所在的臥室光照較暗,低於3勒克斯(光照單位);對照組所在臥室的光照度則超過3勒克斯。一段時間後結果顯示,對照組的人體重平均高出4.4磅(約2千克),腰圍大出2釐米多。

  (2)美國《流行病學》雜誌2014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在10萬名女性中,夜晚長期暴露在光照下的人中,14%超重,25%肥胖,16%腰圍大於35英吋(約88釐米)。

  2、光照時間長會增大「壞」脂肪比例。

  下面,被實驗的權威者——小鼠,出場了。

  隨著每天「曝光」時間延長,小鼠的體重隨之增加,總脂肪量增加了57%。

  「曝光」時間太長抑制了小鼠體內棕色脂肪的形成,增加了白色脂肪的形成。前者屬於「好」脂肪,起到產熱、維持體溫的作用;後者屬於「壞」脂肪,增加體重,導致肥胖,誘發炎症反應和加大心臟病風險。

  3、夜晚臥室太亮還可能讓人吃得更多。

  臥室燈太亮還會干擾兩種激素分泌:一種是「飽足激素」,易讓人獲得飽足感,不容易吃太多;另一種是「飢餓素」,讓人產生飢餓感,刺激人找食物吃。

  《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2004年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導致人體「飽足激素」水平下降,「飢餓素」水平上升,使人吃得更多而發胖。

via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小孩要如何吃才能吃得頭好壯壯是許多媽媽的疑問。幼兒期之腦部及神經系統較其他器官發展迅速,幼兒1歲時,其腦部重量約為成人50%,而6歲已達成人90%。其真正腦部發展的黃金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胚胎期及0~3歲。 孕期補充葉酸及DHA 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何怡儒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在台灣,45至55歲比例比例佔全部女性五分之一,根據澳洲墨爾本大學的研究指出,此階段婦女因進入停經過渡期,容易出現憂鬱現象;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婦女在社經地位上的權益和成就等越來越受重視,但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略的一塊,尤其經歷更年期階段,賀爾蒙的改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家長們常為孩子偏挑食、不吃蔬果傷透腦筋;董氏基金會建議,培養良好的飲食口味愈早愈好,孩子未來愈不會偏挑食,多項研究發現,從寶寶零歲起就是關鍵期! 純母奶寶寶日常飲食也健康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英2013年發表於《英國營養學雜誌》的研究,調查3217位59~73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丈夫經商,平時工作都很正常,年過四旬後,突然懷疑自己太太外面有小王,且只要太太出門晚幾分鐘返家,就會打翻醋罈子,質問太太,儘管太太再多保證和解釋都沒有用,這幾年還變本加厲,不但動手勒頸,甚至嚴重時還拿刀威脅要殺光全家,才讓太太嚇得趕緊抱緊。 出現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