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鏡檢查水喝太少 急性膽囊炎發作

大腸鏡檢查水喝太少 急性膽囊炎發作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般民眾接受大腸鏡檢查前都需要吃瀉藥、清腸,大腸鏡檢查會比較順利。一名年約五十多歲男性接受健檢大腸鏡檢查時,由於大量腹瀉,加上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導致身體脫水,這名男性原本就有膽結石病史,大腸鏡檢查後,身體一脫水,第二天馬上引發急性膽囊炎,立刻急診、接受進一步治療。

身體脫水 容易引發急性膽囊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外科教授陳瑞杰表示,健檢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民眾需要服用瀉藥,身體大量腹瀉時,水分也會快速流失,此時就容易脫水,膽結石患者若脫水,膽囊發炎機率就大為增加。同樣的,在夏天、天氣炎熱時,民眾運動、大量流汗,若沒有補充水分,便可能產生急性膽囊炎。

大腸鏡檢查前 半天內需喝水2000cc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症外傷外科黃宏昌主任建議,民眾若要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前半天內最好補充2000cc水分、分次飲用,身體排除腸胃道廢物需要充足水分,就好像馬桶沖水需要大量的水一樣,因此補充足夠水分不只可以幫助排除腸胃道廢棄物,也能避免身體脫水。

黃宏昌主任指出,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感覺口渴、小便顏色變深、皮膚變得乾乾的,可能代表身體脫水,此時就要記得補充水分。

吃太油易膽囊發炎 跟胃痛傻傻分不清
除了水分補充不夠,肥胖、飲食過於油膩、大量喝酒,都容易造成膽結石。黃宏昌主任分析,台灣民眾膽結石比率約一到三成,膽結石患者若吃大量油脂,也可能引發急性膽囊炎。很多患者會將急性膽囊炎當成胃痛,胃痛、膽囊出問題時,疼痛感覺多發生於腹部中間,導致民眾搞不太清楚;胃痛多發生於飯前,飯後若出現肚子悶悶、不舒服感覺,可能就是膽所造成,民眾若有疑慮,最好到醫院接受詳細診斷、檢查。

單孔腹腔鏡手術 開一孔、住一日
傳統治療急性膽囊炎為開腹手術,後來演變成腹腔鏡手術,但還是需要在腹部開四孔。黃宏昌主任表示,對於急性膽囊炎,目前已經可以使用單孔微創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並達到「開一孔、住院一日」目標,以往手術治療恢復至少需要兩星期,後來縮短為七天,現在可能只要住院一天即可出院休養,每天換藥時間也不超過一分鐘,外觀幾乎沒有疤痕。不過要注意的是,患者如果已出現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或血壓過低,便暫時無法接受手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899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疫情日益趨緩,街道人群、商家也逐漸活絡,但提醒民眾仍不可鬆懈、應做好個人衛生與防疫生活。根據研究指出,若感染新冠肺炎同時感染呼吸道相關疾病,恐加重患者病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邱政洵副院長解釋,當新冠肺炎合併其他呼吸道細菌或病毒,稱為「多重呼吸道感染」,症狀將會加乘、讓病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健保署在今年5月1日放寬給付標準,乾癬患者若使用半年發現療效不理想,如頭皮、指甲或臉部等仍有病灶,且明顯影響生活,便可轉換使用其他藥物,不用從零再開始。中山醫學附設醫院大學皮膚科主治醫師鄭人榕指出,乾癬較難治療部位,指甲、小腿等常因外觀不好看、被人誤解為傳染病,嚴重影響...

閱讀詳情 »

2021.09.22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9月22日為止,已經有841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福部食藥署正檢驗108萬劑莫德納,一切順利合格封緘,預計將提供符合第2劑接種70歲以上長者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經計算再往下年紀開放可能性不大;另外,台中傳出打第2劑牛津AZ後死亡,指揮中心已接獲。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日前釋出30多萬劑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