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台灣有志一同向「瘦」看齊,但國衛院研究發現,「肌肉量」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的關鍵,老年人胖一點,可能活得更久,建議大家多吃蛋白質食物、養成運動習慣,才能健康久久喔!
老人胖一點還是瘦一點才健康?肥胖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不論為了愛美還是健康,減重幾乎成了全民運動,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肌肉量過低的老人,死亡風險增加1倍,國衛院建議,老人應養成運動習慣、多攝取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包括魚、肉、豆、蛋、奶,增加肌肉量才健康。
《國衛院追蹤老人死亡風險》
肥胖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衛福部也將肥胖防治與控制列為促進國民健康的目標,希望將民眾體重調整至理想的身體質量指數範圍內,以降低疾病風險,不過對老年人而言,並非如此。
國衛院針對民國88~89年間國民營養與健康調查訪談的1512位老人,進行長達9年的追蹤,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身體肌肉量(skeletal muscle mass)與老人死亡風險的關係。
《體重最輕,死亡風險最高》
研究團隊發現,BMI小於22(正常偏瘦)、介於22-24(正常)、介於24-27(過重)與大於27(肥胖)的老人,死亡率分別為5.73%、4.02%、3.27%與3.69%,顯示體重最輕的老人、死亡風險最高,過重的老人、死亡風險最低。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肌肉量的多寡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同樣分為4組,肌肉量最低的死亡率為6.72%,高於另外3組的3.76%、3.25%、3.50%;相較於其他老人,肌肉量最低的25%老人,男性低於11.4、女性低於8.6(公斤/平方米),死亡風險高了1倍,建議衛生單位應以身體肌肉量為篩選高風險老人的重要指標,而不再強調降低或增加BMI或體重。
《多吃蔬果有助蛋白質運用》
研究團隊指出,40歲過後,肌肉量每年會減少1~2%;50歲以上,退化越來越明顯,建議老人維持運動習慣,並攝取足夠而優質的蛋白質作為肌肉生成的原料,多吃蔬果減緩慢性發炎現象、幫助蛋白質的運用,才能確保健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