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告別「媽媽手」 震波治療加速復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母親節要到了,媽媽每天不僅要照顧全家大小還要打掃家務,常常忙得不可開支,身體也不自覺的發出緊警告,最常見的就是因為頻繁的使用手肘施力導致「媽媽手」。東港安泰醫院復健科組長潘炫嘉分享媽媽手治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預防方法,讓媽媽能減輕身體的疼痛,過一個開心的母親節。

告別「媽媽手」 震波治療加速復原

年紀大更容易發生媽媽手

媽媽手就是翹起拇指比「讚」時,靠近手肘的兩條較細小脆弱的肌腱(外展拇長肌、伸姆短肌),隨著年紀增長,肌腱的彈性及柔軟度變差,因此,年紀大的媽媽婆婆更容易發生媽媽手。潘炫加組長指出,媽媽手常發生在家務事進行中,如洗衣服、扭毛巾、切菜、抱小孩等動作,長期不當使用都容易促發筋腱的發炎疼痛。

筋腱嚴重鈣化恐需開刀

媽媽手自我檢測的方式很簡單,握拳並將四指至於大拇指之上方,並做右搖矲拳頭,感受手腕的筋腱被拉扯,若有疼痛感即為媽媽手的症狀,需要立刻休息並接受治療,避免病情惡化。當筋腱嚴重鈣化時甚至要透過開刀才能處理。

震波治療加速修復舒緩

若確診為媽媽手時,傳統透過復健、紅外線治療、熱敷及超音波治療都能較舒緩病症。潘炫加組長指出,非侵入性的新治療方式--體外震波治療針對慢性肌腱炎和韌帶疾病給予高能量震波,促使微血管新生,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舒緩症狀。

大部分會有明顯改善

在治療過程,可能會有些酸痛感,隨著時間疼痛會逐漸減輕。每個治療部位大約10~20分鐘即可完成療程。大部分病人治療後會有明顯改善,但需視疾病程度而決定治療次數,建議治療約3~5次,每次間隔5~7天療效最佳。

震波治療使用也有限制

若病患具有骨髓炎、患處急性感染發炎,或是治療部位有開放性傷口者、14歲以下兒童及孕婦、有凝血疾病或服用抗凝血藥物者(高血壓)、惡性腫瘤及肺組織涵蓋在焦點範圍內都不適用震波治療儀。

姿勢要矯正並適度休息

最後,潘炫加組長提醒,媽媽手是反覆使用引起的疼痛,因此動作矯正非常重要,譬如拿菜刀剁菜時盡量以手臂肌肉施力,避免手腕單點擺動造成肌腱拉傷。抱小孩時,讓小孩坐在前臂上面,透過姿勢矯正及適度休息,讓媽媽手不再是媽媽的負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265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發現,防疫措施提升為3級警戒後,排除睡眠時間,有56.9%民眾平均每日坐著時間「超過8小時以上」,與2020年4月疫情期間的調查結果相較之下,比例增加近2成;在情緒狀態上上受訪者以「擔心」佔最多,佔47.2%,其次為「平靜」(36.9%)、「焦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1歲林先生三年前因心肌梗塞送醫急救,發現其右冠狀動脈大量血栓造成血管阻塞,安排多次血栓抽吸術後仍有殘存血塊,抽血發現血小板數目極高,確診為血小板增多症,爾後又因另一條血管阻塞,透過置放支架將血管打通。心肌梗塞年齡下降 遠離危險因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表示...

閱讀詳情 »

2021.06.15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15日為止,已經有460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每天打開直播收看疫情記者會,都會看見手語翻譯員第一時間為全台聾人朋友傳達訊息,但你知道臺灣手語已經被列為國家語言,也將成為高中及國中小學生的語言課程嗎?手語是聾人的正式語言 普遍存有有錯誤認知「臺灣手語是聾人的正式語言,但過去常常被忽略或誤解。」中正大學語言所教授張榮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