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平均每11分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尋求癌症治療的可能,「這項理論」竟出現奇蹟式的好轉...

【台北訊】癌症蟬聯34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癌症治療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知識。《公視主題之夜》節目在512日週五晚間十時播出紀錄片《抗癌新紀元》(Cancer: The New Trail Blazers),深入探討一條曾被忽視多年的取徑:新陳代謝,來重新思考癌症治療的可能。映後,該節目邀請投入癌症研究近半世紀的中研院院士龔行健,與主持人蔡詩萍進行深度對談,分享國衛院和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調控癌細胞代謝的基因JMJD5PKM2

台灣平均每11分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尋求癌症治療的可能,「這項理論」竟出現奇蹟式的好轉...

在台灣,平均每11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癌症死亡人數占全部死亡人數近三成。更令人擔心的是,自1990年開始,台灣的癌症發生率逐年攀高,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增加的速度,都讓醫療科技跟不上。

癌症的威脅與日俱增,然而,癌症的治療卻陷入了瓶頸。從最初的切除、放射性治療、化療,到1990年末針對癌症基因的「標靶治療」,標靶治療比化療對身體的衝擊較輕緩、副作用較少,但往往只有一開始治療效果極佳,一段時間後,癌細胞就會開始產生抵抗性,找到新的方法來增生,讓癌症治療變成永無終止的循環療程。

台灣平均每11分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尋求癌症治療的可能,「這項理論」竟出現奇蹟式的好轉...

197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米娜畢索爾的研究指出,癌症是由特定細胞和環境交互作用所引起。在顯微鏡下,這些癌細胞基因並不是固定的,它們依照周遭環境而不斷變化調整,是因為整體平衡的破壞,給了癌細胞成長的條件。

台灣平均每11分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尋求癌症治療的可能,「這項理論」竟出現奇蹟式的好轉...

十年前,醫學界重新關注一個曾被世人遺忘的癌症治療取徑:新陳代謝。這早在1920年代,就由榮獲諾貝爾獎的德國生物學家奧托瓦爾堡所提出。這牽涉到細胞的進食方式,以及它們能否消化所吸收到的養分,例如糖、脂肪及蛋白質。龔行健補充說:「米娜畢索爾所指的『環境』就是現在所指的『養分』。」

新陳代謝取徑的基本論點是,一個正常細胞吸收了葡萄糖,在第一階段會被分解,再經由線粒體利用氧氣做轉換,如果一切運作正常,養分就會燃燒,轉換成能量;然而,癌細胞的運作就像是因缺乏氧氣而無法燃燒葡萄糖,導致發酵及持續的細胞分裂,即所謂的「瓦氏效應」。

然而,有什麼方法可以「讓癌症細胞餓死」?免疫學家研究百種以切斷細胞對葡萄糖作用的藥物,發現早在1960年代就已上市的糖尿病用藥「每福敏」,具有抑制肝臟生成葡萄糖的效果,如今被運用在癌症實驗上,藉此切斷癌細胞食物供應,減輕了實驗老鼠75%的腫瘤負荷,成效顯著。

在法國南特,更有一群癌症患者在現行的癌症療法反覆進行之下,幾乎對所有療法都產生抗性,已經沒有可用的「合法」療法,在「恩慈使用」的規範下,接受舒瓦茲醫生以新陳代謝理論為出發點的藥物治療,竟出現了奇蹟式的好轉。

紀錄片《抗癌新紀元》在512日週五晚間十時於公視主頻播出,514日週日下午一點於公視3台播出。

《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播出紀錄片《抗癌新紀元》宣傳短片

台灣平均每11分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尋求癌症治療的可能,「這項理論」竟出現奇蹟式的好轉...

相關推薦

全台疫情拉警報,昨天疫情指揮中心公布7例本土確診。其中有6名是不明感染源。今天再傳出基隆也有出現不明感染確診者。今天立院進行教育部答詢時,國民黨立委萬美玲提問,對於本週登場的國中會考是否因疫情取消?教育部次長蔡清華表示,根據中央指示,目前還是會照常舉行,若疫情升溫會和疫情指揮中心請示。昨天疫情指揮隻...

閱讀詳情 »

全台防疫目前升到第二階級,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坦言,很有可能升級到第三警戒。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出席議會答詢表示,桃園市明天將宣布停止環保志工、老人研習等活動,全力防堵疫情擴散。昨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台進入社區第二防疫警戒,鄭文燦今出席議會時表示,針對逐漸升溫的疫情,已請各個單位要求增加管制措施,包括環...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再起,連帶打疫苗的人潮也爆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最新統計,昨天新增接種人數衝破1.1萬人新高,目前全台累計接種人數已達11.2萬人。但打疫苗人氣上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言以前擔心打不完,現在可能擔心打不夠,只希望疫苗可以照期程進來...

閱讀詳情 »

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台北市進入準第三級警戒。(圖/民視新聞) 昨日台灣新增7例本土確診,今日又再暴增16例。針對疫情嚴峻,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說,如果社區感染爆發無法控制,該封城就封城。對此,台北次長柯文哲表示,這句話是對的,但應該是「該封城才封城」、「封城要出動軍隊不要亂喊」。 因應本土疫情再升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