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及早檢測!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早發現好治癒

及早檢測!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早發現好治癒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20多歲的女學生小華,早上經常爬不起來,上課遲到已成為家常便飯。這天早上,在家人完全無法叫醒的情況下,被緊急送到醫院急診,發現是因血糖過低而導致意識昏迷。醫師警覺性地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再加上抽血檢測Chromogranin A(CgA),發現原來小華的胰臟尾端,疑似長了約2公分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所幸及早發現,經手術切除後,作息恢復正常,原本血糖過低、醒不來的毛病也大幅改善。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外科王森稔主任指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兩大類,包括功能性與無功能性。他表示,約有九成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屬於無功能性,臨床症狀不明顯,經常因為腫瘤變大壓迫腸胃而造成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現象,或者是在腹部摸到硬塊時,甚至有黃疸出現時,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腫瘤的存在。
王森稔解釋,小華是屬於較少見的功能性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這類患者常有低血糖的現象,臨床表現則為嗜睡、叫不醒等狀況。」他解釋,也有其他以胃潰瘍、胃痛或腹瀉等症狀表現的功能性神經內分泌瘤患者。「但無論屬於哪種類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都可能因為症狀不明顯,或者即使有症狀,也誤以為是腸胃科問題而延誤就醫,發現時往往已進展到疾病後期。」
生物標記平台,可協助診斷追蹤病情
臨床上要證實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需經由病理切片染色,但可藉由抽血檢驗生物標記CgA做為初步檢驗,王森稔說,初步檢測的準確度約達七成以上。根據腫瘤分化情形,一般分成G1到G3,各種情形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位置合適且較小的腫瘤,可採取腹腔鏡手術或者是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切除,若可完整切除,患者有機會痊癒。
只是,大多數患者在出現症狀確診時,往往已是中後期,甚至出現肝臟轉移,而無法手術切除,「這時則需考慮非手術治療方式。臨床上使用長效型體抑素或標靶藥物治療,來紓緩功能性症狀、延緩腫瘤惡化的時間。」王森稔表示,長效型體抑素適用於無法手術切除,臨床上有包括腹瀉、血糖過低、心悸、臉潮紅等症狀困擾的患者,能有效緩解症狀,延長存活期。
他提醒,由於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又屬於生長緩慢的腫瘤之一,被發現時經常已經有肝轉移的現象。因此建議民眾若遇到久治不癒的腹瀉、臉潮紅、心悸等症狀時,儘早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測,以確定是否有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可能性。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75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醫師表示,確診後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的期望來擬定治療策略,總體來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患者不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化療,醫師會考量...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小學4年級的翰翰從小胃口就很好,對食物一向來者不拒,長輩也覺得孩子小時候胖不是胖,因此家裡隨時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食物,讓他小小年紀體重就已經超過60公斤,食量甚至比1個成人還多!直到有天,媽媽發現翰翰的腋下和脖子後方總是黑黑的,原以為是孩子洗澡沒洗乾淨,但不論如何清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是一名30多歲男性,為敦睦艦隊(磐石艦)軍人。個案4月18日至集中檢疫所隔離採檢,一採結果陰性,4月22日出現嗅覺異常、流鼻水、鼻塞等症狀,23日再次採檢並後送就醫,於今日確診。 掌握接觸者1,...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64歲余媽媽是位單親媽媽,育有2子,原本以為退休後可以享福,卻在1年前出現上腹部疼痛、拉肚子且體重逐漸減輕等症狀,至台北慈濟醫院檢查,才得知罹患了胰臟癌,且病程已至末期。此消息令她心裡難受,加上生理疼痛及服用止痛劑的副作用,更使她痛苦難抑。經麻醉科醫師莊淨為與胃腸肝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