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原來情緒和壓力也會造成胃腸疾病?!

文/吳明賢(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臺灣大學醫學系特聘教授兼主任)

身為胃腸專科醫師,每天接觸不同胃腸疾病的患者,除了遺傳及個人體質外,這些罹病的患者,共同特徵就是飲食與壓力失調。胃腸生病,人當然不舒服,連進食和心情都受到影響,生活更是被打亂。

我們胃腸醫學界常流行一句話:「胃為心之窗」,這句話一方面反映胃腸出差錯,會導致個案身體的病痛外,心理更是悶悶不樂;反過來則意謂情緒和壓力也會造成胃腸疾病。因此維持胃腸的健康,不僅關係身體健康,也和心理健康息息相關!

原來情緒和壓力也會造成胃腸疾病?!

雖然現代人食物不虞匱乏,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加上繁忙緊湊的生活步調,在在都使胃腸疾病的發生水漲船高。

董氏基金會已成立30年,在菸害防制、心理衛生、食品營養的衛教方向,對國人的健康貢獻,有目共睹。另外與國人健康有關的重要議題,也透過《大家健康》這本雜誌的發行,來做民眾的基本教育。每期內容中,對常見的醫療保健問題,介紹與分析皆相當中肯與深入,其成效有口皆碑。

其中在與國人胃疾病最常見有關的胃食道逆流和胃潰瘍陸續有不少的探討,不僅有基本知識的介紹,也有專業中、西醫師的訪談與求證。從疾病的發生、常見表現、如何診斷、正確治療到日常保養皆有詳實的報導。這些篇幅散布在不同期別的《大家健康》雜誌中,於發行的當時確實引起很大的迴響,然事過境遷,日後想要再找相關資料,卻常遍尋不著而徒呼負負,因此有必要重新將相關資料滙整出版。

想對胃食道逆流和胃潰瘍有進一步了解的民眾,可以從《大家健康》雜誌出版的《養好胃,身體自然變年輕!》一書得到初步的解答。除了對上述疾病介紹外,這本書另一特色是有很好的保健資料,而且兼顧中西醫觀點。

有道是「預防勝於治療」,醫師只能幫病患減少傷害,恢復健康,若想進一步促進健康,正確的保健知識及實際付出行動還是只能靠自己而非靠醫師或藥物。維持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規律作息,適時紓壓,皆是胃腸保健的不二法門。而養好胃,心情愉快,身體健康,當然人看起來會神采奕奕,自然變年輕!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暑假逼近尾聲,許多幼兒園、小一生都是第一次到新學校,結果許多孩子晚上睡到一半,就起來大哭、尖叫,怎麼也安撫不下來,有家長分享這時要趕快叫醒他,孩子做惡夢了,但有些孩子卻是越叫越崩潰,讓父母擔心會吵到鄰居。中醫師王翊錞表示,這種小兒夜驚,可能是身體不適,或是白天、睡前過度...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李蔚萱/新北報導】一般人常會把乾癬與癬混淆,皮膚癬是由真菌感染的皮膚病,常出現小水泡,在悶熱潮溼的天氣特別容易感染,常見的如香港腳、灰指甲,但較容易治療,只要鞋子輪替穿、保持患部乾爽、多曬太陽殺菌,即可改善症狀。中醫師鄭愛蓮表示,乾癬則是免疫反應失調所致,不具傳染性,通常與遺傳有關,發...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1項發表在《心理學雜誌》(Psychological Medicine)上的研究發現,中強度的有氧運動和伸展對於部分罹患憂鬱症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是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團隊研究了66位患有重度憂鬱症的年輕人,測試有氧運動對憂鬱症的影響。根據數據顯示,參與者在8周內進行每...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現代人經常三餐外食應酬多,擔心腸胃鬧脾氣,定期安排腸胃鏡檢查揪出病灶,內視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工具,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國人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泰健檢2019年度資料顯示,每年有將近2萬人願意做無痛腸胃鏡檢查,由於腸胃鏡檢查具有侵入性,利用NBI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使...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