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熱銷200萬冊《人體使用手冊》作者 吳清忠 
2013年獻給億萬父母親子共讀的健康手冊!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孩子得看,爸媽們更要了解!孩子的健康,你做對了嗎?
《人體使用手冊》作者吳清忠給億萬父母的親子共讀手冊!

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舊疾,竟是長年的不良習慣給養出來的?
而孩子是否也在耳濡目染之下,跟你有著同樣的習慣了?
習慣一旦養成,不僅難改,病也早已難脫身了。
吳清忠說:生病,其實是身體自癒機制修復某個問題的症狀。
要正確地認識症狀,並且正確地對待症狀。
問題是,你真的了解疾病與習慣的關聯嗎?
夏天吃冰  吃東西狼吞虎嚥  常打噴嚏  視力減退 生氣與壓力 …

如果你能了解習慣與疾病之間的關係,那麼就能提前為孩子準備一個健康的未來。疾病退散,具備最佳天生競爭力!

孩子不會學習父母所說的,而會學習父母所做的。

所以,父母必須先建立正確而且良好的健康觀念和行為!


★繼暢銷書《人體使用手冊》之後,吳清忠2013年最新力作!
☆專為孩子健康量身打造的養生寶典!
★全書精美彩色印刷,清晰的圖解與插畫,是親子必備的健康聖經!
☆親子漫畫與親子手冊,一書雙用,孩子自讀、親子共讀兩相宜!
★以日常生活可能碰觸的親子健康課題,深入淺出,實用且深刻!

完全遠離:少年不養生,長大養醫生!


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決定孩子一生的健康,父母若能陪伴孩子共同理解日常生活課題,循簡單的原理為孩子的健康把關,從生活習慣做起,疾病不易上身,更能為孩子奠定一生健康的基礎。

在《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中,以圖文舉證各項日常所遭遇的小問題,舉凡像是:

★孩子吃不下飯該怎麼處理
★為何在家裡吃飯要用公筷母匙
★怎麼小心吃冰才不會傷害孩子的心臟
★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等等問題


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孩子各種健康問題的發生原理,讓家長可以透過簡單的中醫理論,了解孩子的健康問題,並能利用簡單易學的穴位按摩,,獲致正確解決方式,除了幫孩子打下穩固的健康基礎,更能建立全家正確的健康觀念及良好生活習慣。


內容摘錄
一、細嚼慢嚥

首先要注意任何情況都不應該催孩子吃快點,特別是不要在餐桌上比賽誰吃得快。這種行為很容易誘導孩子建立“吃得快是正確的”的錯誤概念。有時孩子不想吃或吃不下飯,這種情形不應該直接逼迫孩子吃,而應該尋找出孩子不吃或吃不下飯的原因。
孩子吃不下飯可能的原因有幾種,第一種是平時有吃零食的習慣,到了正時間沒有飢餓感,自然吃不下。第二種是身體的消化能力不好,腸子裡充塞著氣體,根本沒有飢餓的感覺。脹氣的腹部很硬壓下去像個氣球。這種情形通常是身上寒氣較重,膽的經絡不通暢,或咀嚼不夠,使膽汁分泌不足,造成食物不易被消化吸收。每天幫孩子按摩膽經,可以疏通膽經提升膽功能。再加上吃東西時注意細嚼慢嚥,咀嚼能夠讓膽經得到充份的刺激,使身體的吸收能力恢復正常,腹脹消失,飢餓感恢復,孩子自然會正常的吃飯。
曾經有一個母親寫信給我,她的孩子吃飯本來是她最頭疼的問題。每天拿著碗追著孩子餵飯,一餐飯下來筋疲力盡苦不堪言。看過我的書後,猜想可能孩子的膽經有問題,於是試著每天幫孩子按摩膽經。開始按摩的兩天之後,奇跡發生了。孩子開始會餓,反過來追著媽媽要吃東西。從此她把幫孩子推膽經排進每天必要的工作表中,再也沒有為孩子吃飯問題煩惱。
大人的膽經可以用敲的,但是孩子最好不要用敲的,免得孩子有受處罰的誤會。而且孩子的皮肉比較薄,不需要很用力。只要讓孩子趴在大人的腿上,用姆指下手掌的邊沿,在孩子的大腿外側推,每天左右腿各推二十次就可以。用的力度不需要太大,以不讓孩子出現痛感為原則。孩子出現痛感,會產生恐懼和排斥的心理,以後就不讓推。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可以在幫他洗澡時順便在膽經多推幾次就行。
細嚼慢嚥的吃飯方法也很重要。這部份一定要大人以身作則,自己先做到,才能教好孩子。這是教孩子最重要的原則,孩子不會學習你所說的,而會學習你所做出來的行為。首先每一口飯不能太大口,每一口飯至少嚼三十次,直到所有食物都嚼碎才吞下去。一口飯沒有吞下去之前,不吃下一口飯。有些食物嚼不碎,就吐出來寧可不吞下去。嚼不碎的食物身體是無法吸收的,吞下去只是徒增身體的負擔而已,比吐掉食物更浪費。
吃飯的環境非常重要,盡量營造輕鬆、悠閒、安逸的環境,不要在飯桌上談論不愉快的事,切忌在飯桌上教訓孩子。大人之間也避免在餐桌上談論不愉快的事。


二、公筷母匙
華人的飲食習慣,每一個人只有一隻碗和一雙筷子,大家用筷子在大盤子裡夾菜。傳統的習慣,夾菜和個人吃飯都使用同一雙筷子。當筷子接觸嘴巴時,口腔中的細菌會附著在筷子上。接著用筷子夾菜,就把口腔中的細菌傳到了大盤子裡的菜上。其他人再夾菜時就把細菌吃進口腔裡了。這樣的飲食習慣,可以說是口腔細菌的交換大會。
現代人講究衛生,在公共場所和別人一起吃飯時,多數會使用公筷母匙的飲食方式,夾菜和吃飯使用不同的筷子。但是只有很少的家庭有公筷母匙的習慣。其實家庭裡也應該使用公筷母匙的飲食方式。特別是家中有幼兒時,更需要把幼兒的食物和成人完全分隔開來。同時要教導兒童不要吃大人筷子夾過的食物,建立孩子主動避免受感染的能力,是最好的方法。
除了實行公筷母匙的用餐習慣之外,和別人分吃食物則是另一個增加口腔中細菌的途徑。別人吃過的食物,在牙齒咬過的地方必定殘留大量的細菌。另一個人再吃一口時,就把細菌全吃進口腔裡了。
除此之外,家中所用的飲水杯、漱口杯等也需要建立每一個人都有專用的用具。在外面喝飲料時,同樣的別人喝過的飲料瓶,在瓶口和飲料中都會留下細菌,細菌在水中會快速繁殖。避免多人飲用一瓶或一杯的習慣,也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在學校中的行為父母不易控制,因此,在幼年時就要教育孩子這些知識,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脾虛孩子的保健方法
當孩子已經出現脾虛的症狀時,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推拿按摩的方法,逐漸改善。主要的方法如下:

  • 停止創造新的病因,也就是調整飲食習慣,不再創造出新的唾液感染。
  • 早睡,睡眠是提升氣血最重要的方法,而氣血則是排除細菌改善脾虛症狀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成人的早睡是夜間十點入睡,兒童由於成長的需要,比成人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最好能在夜間九點入睡。
  • 簡易心包經的按摩。按摩心包經可以提升脾臟的能力,直接改善脾虛的症狀,這種按摩最好能每天做。方法很簡單,用大姆指壓住手上臂中心點,延著手掌一面的中線,往手指方向滑動,直到滑出中指。每天左右手各做十次。為了避免手指摩擦造成傷害,可以在洗操時塗了肥皂後做。也可以抹點按摩油後做。這個方法也可以用在暈車的防止和改善,通常脾虛的孩子比較容易暈車暈船。

 

 


作者簡介

作者/吳清忠
曾經在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從事機器人研究;台灣生產力中心推動工業自動化發展;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擔任世界銀行中國工業貸款顧問;香港晨興集團(Morningside Group)擔任中國區首席代表,從事直接投資基金管理工作;台灣榮成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
由於健康關係,對中醫發生興趣,逐漸淡出職場,專心研 究中醫養生及相關儀器的開發。
著有《人體使用手冊》,《人體使用手冊續集:人體復原工程》。其中人體使用手冊總銷量超過250萬本,並有日、俄、韓、泰等多國譯本。為2006年中國年度最暢銷圖書,並於2009年榮登中國大陸新華書局建國六十周年最具影響力的600本圖書中,三本養生書之一。
作者網址:http://www.rentibook.com/


作者/吳嘉維
自幼移民加拿大,曾就讀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學業之後再於加拿大PCU中醫學院學習中醫,為加拿大BC省註冊中醫針灸師。


繪者:TOBY
居住於台北,目前與貓同居中。
Sina新浪部落百萬部落長,
該部落累積至今已經超過四百二十萬人次以上,
正面評價達到227個以上,而且是新浪網的熱門推薦部落。 
曾獲中時電子報主辦「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2006年度部落格大事件。
入圍2006、2007年度最佳「幽默趣味」部落格。 
著作 TOBY通勤日記/布克文化 2007
獲得第29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評選活動
入圍第23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最佳漫畫書獎
TOBY夜市美食漫畫/時報 2008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億萬父母親子共讀《人體使用手冊:親子漫畫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發生醫師開錯刀「婦癌卻錯切胰臟」的離譜事件,經媒體爆料披露之後,北醫附醫今(5)日發出聲明,已暫停主治醫師手術及急診值班、收治住院病人等相關權限,目前病人狀況穩定,院方與病人的共識是全力做好後續醫療照護。台北市...

閱讀詳情 »

白雁/氣學管理專家 我的母親已80歲了,皮膚依然很有光澤,身材也很好,活力十足,初見她的人往往驚呼怎麼可能?所以有很多人來問她的保養秘訣。其實,她一直都用最簡單的乳液,早晚都是那一瓶,從來不換牌子,但皮膚還是彈性潤澤。最重要的是,全仰賴每天勤練氣功,從內調養氣血與臟腑機能,當體內一切機能良好,自然...

閱讀詳情 »

▲糖尿病照護最怕病人不服從醫囑。(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有超過200萬名糖尿病患者,人口眾多,但不少人對於這個慢性疾病卻仍有迷思。一名年逾60歲的男子,家族早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病史,自己也在30年前就發現罹患糖尿病,卻不按時就醫、不規律服藥還相信偏方,只願...

閱讀詳情 »

▲慢性疾病族群得注意肺炎威脅。(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糖尿病患護「肺」不能少。72歲的張先生,罹患糖尿病20多年,血糖一直控制得十分穩定,每年也定期接種流感疫苗,卻在擔任醫院志工期間,咳嗽、高燒不見好轉,檢查赫然發現半邊肺部全白,差點因為肺炎送命。醫師提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