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偽娘不是病! 研究:大腦結構不同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然而不少男性也喜歡把自己裝扮成女性的模樣,戴上假髮、畫上大濃妝、再穿上美麗的衣裳,從外觀上看,實在很難讓人分辨出他們真正的性別。社會對「偽娘」往往會有刻板印象,但現在已經有不少研究證實,「變性慾症者」的大腦結構和一般人有很大的不同。

台北榮總教學研究部謝仁俊教授指出,透過功能性神經連結磁振造影技術,發現變性慾症者腦內負責掌控性別表徵、性行為、社交功能和自我意象表徵的神經結構,與一般人迥異;且觀看情色影片時,心理及大腦的反應,也和一般人不同。

醫學上將這些有性別認同障礙的症狀稱為「變性慾症」,典型特徵有像是強烈希望自己具有異性身體性特徵、覺得自己是異性、認為自己有異性的情感和反應等等,而這些想法大部分從兒童時期就已經有了,且臨床顯示,男性較女性多,在台灣平均每10萬名男性就有9位認為自己是女生。

台北榮總復健精神科李鶯喬醫師表示,台灣第一個性別重建手術在1988年。不過,為了避免術後反悔,變性慾症者要做變性手術,得經過嚴謹的流程確認,包含法定年齡必須滿20歲,經2年賀爾蒙治療,以異性角色生活成功適應後,再經由兩家不同醫院的精神科醫師開診斷書,才有資格進行重建手術。

雖然目前還沒有研究可以證明,變性慾症者的大腦構造到底是先天影響還是後天造成,但不可否認,變性慾症者因大腦結構的不同,的確受到社會輿論和異樣的眼光對待,不少人因此罹患憂鬱症。謝仁俊醫師強調,希望能透過研究的結果,讓大家對變性慾症者有進一步的認識,對變性慾症者有多一點了解和關心。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570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運動風潮興盛,然而想增加熱量的消耗,做家事的效果可能不輸真正運動。傳統倡導的體適能333原則達標民眾僅1/3,與其有空再上健身房或做不到333標準就放棄的消極心態,不如每天家事、育兒、遛狗「日常微運動」,搭配低糖或無糖豆漿為基礎的低脂、高纖、植物性蛋白等飲食原則,也能累積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浴佛激發佛性 正能量感化人心為能幫助吸毒者戒毒,臺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與佛光山南台別院合作,辦理「攜手宗教,戒癮新生」毒品危害防制講習,講習地點移師至宗教聖地「佛光山南台別院」,藉由法師帶領學員進行浴佛、正念茶禪等靜心活動,讓個案的身心靈得到慰藉。近年來,毒品濫用問...

閱讀詳情 »

八大綜合台週五(25日)晚間10點首播「夢想的聲音2」,擔任本季導師包括林憶蓮、林俊傑、張靚穎及「羽泉」男聲組合,除了評審素人歌手的表現,同時接受被素人討教挑戰。這場精彩過程,讓林俊傑至今印象深刻,他表示當遇到一位非常強的討教者,導師們就會壓力很大,並開玩笑稱:「大家就會開始互相推卸責任!」 「夢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