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便便裡的毒素恐導致癌症?醫師解釋「腸道知識」不能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宿便」一詞!

作者:丁當

 

原文標題:宿便有毒會致癌?你真的需要潤一潤、清一清嗎?

 

便便裡的毒素恐導致癌症?醫師解釋「腸道知識」不能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宿便」一詞!

 

 

丁當真是不知道,「空氣污染(包括煙草)是一類致癌物」已經讓人整個人都不好了,幹嘛還要拉上便便一起進坑?

 

真相是,從來沒有任何證據說過便便會致癌。

 

丁當也不知道,為啥會有人要去「清宿便」,認為「清了宿便」就可以「排掉腸毒」?

 

 

●   ●   ●

 

醫學上沒有「宿便」這個名詞

 

按照常見的說法,「宿便」是指積存在體內尚未排出的大便。

 

如果考慮到「宿」字在漢語裡的意思,很多人會理解「宿便」是前一天未排除的大便。

 

然而問題是,食物從進嘴到成長為一坨大便,可是段非凡旅程:

 

要先花 6~10 個小時經過胃、小腸的消化吸,剩餘的部分進入結腸,在裡面緩慢地前行。

 

同時大量的水還有一些電解質在這裡吸收,這個過程需要大概 20 個小時,之後到達直腸,才能變成成型的軟便。

 

便便形成的整個過程,要持續將近 30 個小時,所有的大便都是至少一天以前的。

 

排便以後,人的結腸里確實也還會有部分未成型的零散便便。但在後續的積存過程里,主要是水分和電解質的吸收而已。

 

對於健康人來說,既沒有所謂的「宿便」,也沒有所謂的「毒素」在吸收,「清宿便排腸毒」就更是無稽之談。

 

 

●   ●   ●

 

腸子不需要洗洗澡

 

有人會說,「宿便」是個偽科學的概念,但我真的有老便秘啊,我好幾天都排不了一次便便。

 

那我做個腸道 SPA,給腸道洗洗澡,讓自己舒服下,不行嗎?

 

便便裡的毒素恐導致癌症?醫師解釋「腸道知識」不能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宿便」一詞!

 

 

腸道 SPA 或者是腸道水療等,本質都是一種「灌腸處理」:

 

通過刺激直腸,傳遞信號到大腦提前啟動排便過程,欺騙直腸和大腦提前發生的排便。

 

這會影響水分和電解質在結腸內的吸收,長期頻繁使用會導致脫水或電解質紊亂。

 

不恰當操作還可能出現腸道穿孔、破裂,引起腹膜炎,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   ●   ●

 

老便秘也不能隨便潤

 

而通便潤腸的保健品、什麼什麼茶,本質也差不多:

 

一般是通過含有蒽醌類化合物的藥物,直接刺激腸黏膜神經,引起排便反射,導致結腸平滑肌收縮,腸蠕動加快,從而促進排便。

 

長期應用,會導致不可逆的腸神經損害和肌肉萎縮,越來越依賴藥物。也就是說,要不斷加大劑量,才能排得出便便了。

 

而且還會使色素沉着於腸壁,出現結腸黑變病。這種腸子越洗越黑的洗澡,你我都不想看到吧?

 

無論是潤腸茶還是腸道 SPA,都是在通過一種違背常理、欺騙排便的方式來增加排便。

 

我們都知道騙人是不對的,那騙騙便便,怎麼就對了呢?

 

你們考慮過大便天天聽「狼來了」的故事,是什麼感受嗎?

 

便便裡的毒素恐導致癌症?醫師解釋「腸道知識」不能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宿便」一詞!

 

 

對於大部分正常人:

 

只要有良好的排便習慣,沒有因為排便影響生活質量,是不需要畫蛇添足地清理腸道的。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夠了。

 

如果是符合診斷標準的便秘患者:

 

也不能擅自使用潤腸通便的產品。 而是要找消化科的醫生,根據自己的症狀特點,吃不同的藥物對症處理,不要輕易拿自己的腸子開刀。

 

如果懷孕特殊時期經常便秘:

 

更加要小心護理,提前預防,多多尋求婦產科醫生的專業指導幫助。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轉載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如在其他微信公眾號,或丁香醫生公眾號入駐的內容平台(包括但不限於知乎、今日頭條、QQ 公眾平台、天天快報、淘寶頭條)看到本平台授權的文章,請郵件聯繫 [email protected] 授權轉載,不可直接二次轉載。

 

丁香醫生是中國最大的醫學網站丁香園旗下的健康管理平台。這裡除了有專業醫生寫給你的健康科普,還有中文互聯網最值得信賴的健康和醫療信息數據庫,你還可以通過丁香醫生旗下的在線醫療咨詢服務平台「來問醫生」在線向醫生提問。

 

 

便便裡的毒素恐導致癌症?醫師解釋「腸道知識」不能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宿便」一詞!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近年來由於「三高」人口增加,使得台灣成為全球慢性腎臟病和洗腎人口最密集的國家,同時末期腎臟病盛行率也高居全球第一名!想要降低腎臟疾病發生的機率,腎臟內科醫師及營養師呼籲,民眾只要遵循「四低三動」的護腎健康步驟,就能避免慢性腎臟病的情況發生。糖尿病為腎臟病高危險群 控糖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柯欣妤報導)台灣前陣子出現知名飲品搶購潮,之後又掀起衛生紙掃購戰;對此,心理師分析了幾項原因,不外乎是從眾效應、控制感、儲存習慣及厭惡損失的心理作用。為了降低焦慮 轉而從購買掌握權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沈孟筑諮商心理師表示,衝動性購買的第一個可能,便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有些民眾戒菸時胸悶不適、疲憊,以為是戒菸導致的副作用。然而別誤會了,戒菸並不會造成心臟負擔,抽菸才是導致心肌梗塞的元兇!一名約45歲的劉先生是20多年的老菸槍且患糖尿病,月前開始服用戒菸口服藥,但總感覺胸口悶且容易疲憊,走路易喘。劉先生就醫經心電圖檢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導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家中長輩時常告誡吃飯不要講話,是真的有其道理!日前一名26歲鄭小姐,晚餐時因為一直聊天,不慎咬破左下嘴唇,沒想到左下嘴唇內側竟長出一顆約1公分白色圓形的小水泡,兩個禮拜過去,不僅突起物沒有變小,就連進食、講話都受到影響;因受不了異物感的折磨且擔心是否有罹患口腔癌的可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