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他才不是大痘痘!!長這樣的其實是一種「瘤」!沒想到每個人全身都會長,說不定你也有一顆,快看阿!!

  粉瘤,醫學上稱為皮脂腺囊腫。它是由於皮脂腺腺管開口堵塞引起的皮脂腺分泌物淤積,腺體逐漸腫大而形成的「小腫瘤」。粉瘤好發於青春發育期,尤以面部多見。粉瘤位於皮膚淺層,一般呈球形,米粒至雞蛋大小,中央可見黑頭,擠壓時內有白色粉狀物排出。
他才不是大痘痘!!長這樣的其實是一種「瘤」!沒想到每個人全身都會長,說不定你也有一顆,快看阿!!

身體各部位 均可能長粉瘤

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昌霖表示,目前粉瘤的成因不明,而臨床經驗顯示,身體各處都有可能長粉瘤,尤其是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例如臉部、耳朵後面、頸部、背部等地方特別容易生長。基本上,膚質較油、易長青春痘的人都是粉瘤的好發族群,由於油質分泌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慢慢降低,因此年紀愈大發生的機率愈低,但還是有機會形成。(圖片左邊為臀部上粉瘤、右圖分別為臉頰下側及脖子)


  粉瘤長期存在有潛在危險。首先,粉瘤過大增加手術的難度;其次,粉瘤易發生紅、腫和破潰等,使傷口不易癒合;所以,大家平常應注意面部衛生,經常用洗面奶潔面(尤其是油性皮膚者),少吃油膩食物。一旦發現粉瘤,應盡快就醫,早期手術。青春痘又稱痤瘡、粉刺,中醫稱之為「肺風粉刺」,「青春疙瘩」等,是青年男女比較常見的皮膚病。是一種多因素性疾病,其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主要的發病因素有:青春期雄激素分泌旺盛,使人體內分泌失調,皮脂腺分泌亢進,皮脂腺排泌不暢,導致排泌導管堵塞,造成皮脂腺淤積,引起周圍毛囊發炎,形成炎症性丘疹、或膿皰。皮脂分泌、毛囊管角化過度,異常菌群是痤瘡發病的主要因素。除以上因素素外,遺傳因素也影響瞭解臨床類型,損害分佈 和病程長短。某些飲食和脂肪、糖類、可可、幹酪、花生等可改變表面脂類成分或增加皮脂生成。情緒緊張或某些化學因子(礦物溴、碘、鉀、礦物油)亦可加劇痤瘡的惡化。

  中醫認為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結構的慢性炎症疾患,主要發生於顔面及胸背等處,表現為黑頭粉刺, 炎性丘疹,繼發膿皰或結節、囊腫等。中醫學稱為:「肺風粉刺」、「面皰」,多因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厚味,肺胃濕熱,複感風邪而發病。

  
  皮脂腺囊腫又稱粉瘤,非真性腫瘤,為皮脂腺外口阻塞所形成。多發生在頭部,其他部位的真皮,皮下組織內也可發生,皮脂腺囊腫未感染時應帶囊壁完全切除,殘留囊壁會複發。合併感染時,可先用抗菌藥物,化膿後需切開引流,待急性炎症消退後再手術切除。

粉瘤是大粉刺嗎?當然不是!!!但是真的很像!千萬要注意!

如何分辨青春痘和粉瘤(超重要!!)

很多人都會把粉瘤是青春痘,結果延遲治療也用了錯誤方法處置!下面四點教大家如何分辨皮膚上凸起球狀究竟是粉瘤還是青春痘:

1.粉瘤通常會在皮膚下凸起,有時中間有個開口,可以擠出一些具有臭味的白色起司狀軟物質。

2.青春痘正常不會摸到腫塊,粉瘤則即使沒有發炎,還是會感覺到皮膚下有東西,表皮還可能會看到小開口。

3.由於分泌物的累積,粉瘤通常會愈長愈大,不會自行消退;青春痘是毛囊發炎,顆粒較小且會自然消腫。

4.青春痘好發在皮脂分泌旺盛處,粉瘤則不一定,任何有毛囊的部位都可能生長。

正妹腋下長出超級大痘痘!擠爆它的畫面讓我吐了!!!
(影片有點噁心,請慎入)




  臨床表現
  1.腫物呈園形,小者似豆大,大者經達數釐米,與表面皮膚部分相連,與基底組織不連而可移動。

2.有時在皮脂腺口有一黑頭粉刺樣小栓,受擠壓時可出白色泥狀皮脂。 3.一般無其他不適,若繼發感染時,呈現紅腫,壓痛,也可化膿潰破。


  診斷依據
  1.於皮脂腺豐富的體表部位出現園形腫物,腫物與表面皮膚部分相連,與基底組織不連而可移動。

2.有時在皮脂腺口有一黑頭粉刺樣小栓,受擠壓時可出白色泥狀皮脂。

3.一般無其他不適,若繼發感染時,呈現紅腫,壓痛,也可化膿潰破。

如何治療? 手術才能根除
      治療的方式依粉瘤的發炎程度而定,通常會使用抗生素治療發炎,先讓紅腫發炎的狀況消退後才考慮是否切除。發炎的粉瘤必須先切開引流,切一個洞讓髒東西流出來,不需要住院,換藥即可;沒有發炎的粉瘤不要刺激它,儘量避免摩擦,否則感染機會較高,治療發炎的時間也會拖長。粉瘤可以放著不理會,但有可能慢慢變大,要根治還是需要手術切除。

  治療原則
  1.腫物完整切除。 2.若合併感染,可選用抗菌藥物。 3.化膿後需切開引流,待炎症消退後再手術切除。
  用藥原則
  1.合併感染早期輕型病例以口服先鋒Ⅳ為主。 2.感染較嚴重以肌注頭狍菌素為主。
  輔助檢查
  一般無需實驗室檢查。腫瘤大行手術時可作基本檢查。
  療效評價
  1.治癒:腫物完整切除。 2.好轉:炎症消退,但腫物未切除。
  專家提示
  皮脂腺囊腫常發生在頭面部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且易合併感染,局部出現紅腫壓痛,甚至化膿潰破,因此,主張手術切除,術中要求囊壁一定要完整切除,否則很易複發。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結構的慢性炎症疾患,主要發生於顔面及胸背等處,表現為黑頭粉刺, 炎性丘疹,繼發膿皰或結節、囊腫等。中醫學稱為:「肺風粉刺」、「面皰」,多因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厚味,肺胃濕熱,複感風邪而發病。

 via

 

順產還是剖腹產,女人早晚要懂的事!(女人請收藏、男人請為她用心讀讀)

他才不是大痘痘!!長這樣的其實是一種「瘤」!沒想到每個人全身都會長,說不定你也有一顆,快看阿!!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王聿瀠 韓羽婕 程子奕/台北報導 彰化市火車站前的防疫旅館發生大火,釀成4死悲劇,包括有英勇救火的消防員殉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2)日表示非常遺憾,也強調目前防疫旅館設置之前都會再做一次安全檢查,也訂有救災的指引,指揮中心已要求「這一塊一定...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5月爆發的這一波本土疫情,確診人數已經逐漸趨穩,讓已經三度延長的三級警戒在7月12日「解封」或「微解封」的機會越來越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日下午鬆口712相關措施現在都在研議中,更在媒體追問下,透露餐廳跟夜市的可能解封初步方向。 本土疫情持續下探...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 李新琳 韓羽婕 羅偉哲/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再探低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4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例死亡,單日確診個案數寫下這一波疫情大爆發以來的最低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整體個案數往好的...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各界喊了很久的「入境普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日 終於點頭同意了!陳時中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宣布,經今早專家會議決議,將從7月2日起強化我國入境檢疫措施,針對入境旅客全面入境普篩,PCR採檢1次。陳時中也解釋,過去一直沒有予以採納的「擔心偽陰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