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乾耳、濕耳有什麼不同?90%的人都不知道!沒想到他用食指「挖耳朵」後,竟挖出了一大坨...

乾耳 濕耳有什麼不同?90 的人都不知道!沒想到他用食指「挖耳朵」後,竟挖出了一大坨...

圖翻攝自hehuancui.com 下同

 

你有定期在清理耳垢嗎?由於耳朵不像牙齒一般,所以很多人並沒有固定清潔的習慣。在耳屎日積月累下造成一些人直至聽力漸漸降低或是出現耳鳴的情況,這才意識到要趕緊清理阻塞耳道的耳屎。

事實上耳垢又俗稱耳屎,是人類和一些其他哺乳動物外耳道內部內垢腺體分泌的蠟狀物質和外耳道皮膚混合後的產物。主要作用是為了保持耳道清潔,防止昆蟲和細菌侵入,以及抑制真菌生長。因此只要在不妨礙健康的問題之下,醫生們大多建議不必清耳垢。

乾耳 濕耳有什麼不同?90 的人都不知道!沒想到他用食指「挖耳朵」後,竟挖出了一大坨...


日前,在reddit論壇上有位網友W00dzy87分享他挖耳屎的過程與成果,讓無數看到照片的網友們,一致認為這實在太噁了!網友W00dzy87透露,當時他覺得耳朵裡有耳屎在裡頭翻滾,所以先到浴室處理。一開始他拉長了了耳朵,在洗臉盆上用力的跳晃自己的頭,看看耳道裡的耳屎能不能掉出來。就在網友W00dzy87賣力的跳晃下,耳道裡的一坨坨耳屎就這樣掉在了洗臉盆上。

 


儘管有不少耳屎掉出來了,但網友W00dzy87還是覺得耳朵有點癢癢的,於是他伸出了右手食指進行了挖耳朵的動作,不挖還好,一挖竟然挖出了一大坨黃黃又濕濕的"東西"。

乾耳 濕耳有什麼不同?90 的人都不知道!沒想到他用食指「挖耳朵」後,竟挖出了一大坨...
而這一坨"東西"也讓原PO嚇了一大跳,想不到耳朵裡竟然住著「一坨屎(耳屎)」,看來定期的清理還是很重要的!


一般人的耳垢分為乾燥及濕黏兩極,依小編的淺見看來,原PO應該是濕性耳垢:黏稠、黃褐色至暗褐色物體!由於濕性耳垢不像乾性耳垢可自動的推移出耳道脫落,所以在清理上困難度較高,最好的辦法就是定期到耳鼻喉科給醫生處理,以免清潔不成而誤傷了耳膜。分享出去,提醒周遭的人要小心注意為妙!

VIA hehuancui.com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罹癌後要盡我所能活在當下,擔任水中模特兒、游泳教練,不讓肺癌影響我的人生。」水中模特兒、漂浮瑜珈教練Yuki在八年前罹患腎癌,切除右腎後,第三年轉移出現肺癌,每年轉移共動了三次肺手術,已切除肺腫瘤及3/1右肺葉,至今還有肺腫瘤,持續CT追蹤,正等待時機切除。水模Yuk...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鑑於信用卡行動支付日益普遍,中央健保署繼去年10月開放民眾臨櫃以信用卡繳納健保相關費用後,近日又陸續新增信用卡約定轉帳繳費服務,目前已有彰化銀行及台新銀行發卡對象可用信用卡自動扣繳健保費,可免除外出繳費需攜帶現金的不便。為便民服務 積極開發多元繳費方式健保署指出,為方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Bio-Kil防疫技術 避免醫院遭受感染全球疫情傳播進入無國界狀態,從2003年SARS爆發起,到2014年超級細菌VRE在美國東南部擴散,疫情的爆發規模有持續擴大的趨勢,尤其細菌、病毒和黴菌是經由空氣、接觸表面及衣物等媒介傳播,想要有效預防且控制傳染,就得有效防護三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繼尼莎颱風之後,海棠颱風引進的旺盛西南氣流帶來大量雨量,造成多處淹水及道路積水,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市民,災後務必加強環境整頓,清理家園時務必做好個人防護,並留意飲食衛生,落實以下防疫措施,降低傳染病感染風險:1.清理家園勿赤腳及穿拖鞋,避免感染鉤端螺旋體、類鼻疽及破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