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駿傑(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生)
拜柯市長所賜,幾天來不斷遭受大巨蛋花邊資訊的疲勞轟炸,先不論內容多半參差不齊、斷章取義,說是帶風向也就罷,但唯恐誤導社會大眾對大巨蛋議題的認知。更耐人尋味的是,三月二十一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針對「世大運硬體準備與我國選手培訓概況」專題報告質詢,每逢提及大巨蛋也僅能擠出國球、國家、需求等老調重彈的隻字片語,鮮有委員提出具前瞻性的意見。不得不擔憂大巨蛋這議題被數度炒作的這些年間,好似忘了談巨蛋前應該要有的思維呢?
一、大巨蛋完工後是全台唯一符合國際標準的賽事場地?
絕對不是,全臺灣目前可供中華職棒使用的場地皆符合國際賽事標準。先不論臺灣東部及屏東的球場常因票房因素被割捨,其餘舉凡一九九零年代後於臺灣西部走廊興建的球場,諸如新莊棒球場、天母棒球場、澄清湖棒球場、斗六棒球場、洲際棒球場、青埔棒球場…等等,不都是打著國際標準場地蓋起來的嗎? 儘管過去巨蛋的規格受人質疑,但北市府官員也證實為子虛烏有。強調大巨蛋是臺灣唯一符合國際標準的場地,應該是沒做好功課的誤會吧?
二、大巨蛋未來將成為臺北市的觀光新地標?
大巨蛋與運動觀光劃上等號可能是近年來最潮的用法,但就常理來想,這完全不全然是觀光客的需求不是嗎?坦白說,會特地跑去外國看職業棒球,並且講出某些球場多好這件事的人本就是少數,多半是特定族群的喜好。假設觀光客去大阪或東京玩,一定會去甲子園球場或東京巨蛋嗎?又譬如在紐約,觀光客會選擇到布朗克斯的洋基球場看球,還是去曼哈頓中央公園或布魯克林尋找小確幸?說真的,臺北多的是比大巨蛋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只不過有心人士總愛冠上潮概念大做文章,忽略既存的都市瑰寶,實為可惜。
三、大巨蛋能夠解決因雨延賽的天候問題?
臺灣受自然因素限制得倚靠巨蛋這類室內球場是不爭的事實,但巨蛋與解決延賽問題恐怕有段距離,還先得沒人願意認養大巨蛋才有辦法消化職棒四隊的延賽場次。若其中一隊決定認養巨蛋,相信該隊不會「輕易」允許其他隊伍使用動輒數百萬場地費的珍貴場地。那還是得另覓場地進行比賽不是嗎?所以,還是先加強既有場地的排水設備,並更新球場內部的土壤與草皮,增加場地導水與吸水的能力才是當務之急。
四、大巨蛋絕對能吸引日、韓、美一軍隊伍的磁鐵?
為什麼日、韓、美需要派一軍陣容跟臺灣打?你真的以為他們把臺灣當假想敵?其實,這種一軍球隊來臺打表演賽,只有三個字:錢!錢!錢!。記得十三年前,棒協燒了近九千萬才敲定大榮鷹來台進行三場友誼賽。也就是說,價錢沒談好,你就算際出帥哥美女人情牌都沒用。過去無論世界棒球經典賽、世界十二強...等,不也都在世界頂級場地,如東京巨蛋、福岡巨蛋甚至大聯盟球場比嗎?但美國大聯盟還是以保護選手為由拒絕參加,即便參加也有選手個別契約保障。職業選手就是球團的資產,奪得季賽總冠軍才是球團的目的,每場比賽都有受傷的風險,每多一場無關季賽總冠軍的賽事就是增加球團投資的風險。投資基金有賺有賠,投資選手也是一樣的道理。難道你會希望你投資的基金標的拿你的錢去做賺錢以外的事情嗎?別傻了。
五、大巨蛋是未來申請國際賽事的重要標的?
棒球國際賽事不一定需要巨蛋球場,以世界棒球經典賽為例,2006、2009、2013三屆,有三組預賽地點幾乎沒有變過,分別是日本東京巨蛋、波多黎各Hiram Bithorn Stadium,及美國本土。決賽就單純許多,都在加州的舊金山、洛杉磯及聖地牙哥。換言之,WBC預賽分布,根本說明南北美洲至少能吃下三組預賽賽程,亞洲地區則由號稱脫亞入歐的日本拿走最後一組預賽舉辦權。講白了,就是決賽不可能在臺灣啦!臺灣最多就是碰碰運氣看能不能得到關愛,拿到預賽小組循環賽事的舉辦權而已。綜觀,亞洲,日本滿是巨蛋,從北到南札幌、西武、東京、京瓷、福岡,共五座球場,更別談韓國還有一座首爾高尺巨蛋虎視眈眈。臺北大巨蛋真的有機會殺出重圍?還是淪為世界巨蛋的邊緣人?這些問題都有待討論。
至此,我相信談完這些議題,才能站在同個立足點討論「臺灣需不需要巨蛋」這項摻雜政治、體育,理性與感性的議題。可惜的是,當前無論是政府、企業、立委們不是從意識形態開戰,就是訴諸感性的國球、國家認同。嗚呼哀哉!
本文出處: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