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不要輕忽了糞便潛血檢查 大腸直腸癌的警訊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周先生66歲,是一位退休司機,今年5月進行大腸直腸癌篩檢後,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但因無明顯症狀,故未進一步檢查,至今年9月因腹部疼痛併可觸摸腫塊至急診求診,檢查後為乙狀結腸癌並膿瘍形成,經手術切除併人工肛門成行術(Hartmann’s operation)已順利出院,但病理分期為第三期,因此目前正接受化學治療中。

丁先生52歲,是一位上班族,早在今年初的大腸直腸癌篩檢結果,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也因無明顯症狀故未進一步檢查,至今年8月因排便習慣改變及體重減輕至門診求診,檢查後為直腸癌,經腹腔鏡低前位直腸切除手術後,已順利出院,但病理分期為第三期,故現正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中。

根據衛生署公佈之統計報告,惡性腫瘤仍為98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依舊高居前三大癌症死因,其中大腸直腸癌之死亡成長率及佔有率均較往年升高,為了儘早發現儘早治療,今年國民健康局針對年滿五十歲未滿七十歲之國人提供了免費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

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外科主治醫師陳建成表示,近來發現國人接受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後,卻忽略了後續追蹤與治療,導致診斷與治療的延誤。

陳建成指出,很多大腸直腸癌一開始並沒有顯著且特別症狀,等到有症狀(例如: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排便習慣改變、裏急後重感、血便…等)時,可能都已經是比較嚴重的期別,糞便潛血檢查可以當作是大腸直腸癌警訊,雖然不能將糞便潛血檢查異常跟大腸直腸癌劃上等號,但卻是告知民眾該做進一步檢查的訊息,檢查可能包括大腸鏡、下消化道攝影…等,需要依照不同的狀況有所選擇。

陳建成說,最近臨床上遇到多起案例,皆早在幾個月前,國健局就已通知糞便潛血檢查異常,應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與追蹤,但因諸多原因且無特別症狀而被輕忽。等到病況惡化才至醫院求診,此時有的案例形成腹腔內腫塊並膿瘍,有的不僅侷限一處大腸,更是侵犯到多處大腸,甚至是侵犯到小腸或是遠端轉移,這樣不僅造成治療上更困難,預後也更為不好。

他提醒民眾,不要輕忽糞便潛血檢查結果,有異常一定要儘早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追蹤檢查,隨著醫藥進步,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不論在手術方式、化療藥物或是放射治療方式,皆有許多成長,所以對於大腸直腸癌應該更積極的防治與面對。

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外科表示,除了傳統大腸直腸手術外,腹腔鏡微創大腸直腸癌手術亦是大腸直腸癌治療的一項新選擇,更是該院致力發展的微創手術重點之一,以期能帶給市民更多更完善的醫療照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31)日下午15時40分,59.5萬劑牛津AZ疫苗由泰國抵達台灣,效期到今年12月3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明,第7輪疫苗增加開放28歲至23歲,曾登記民眾預約,9月3日10時開始至4日18時結束。 ▲今(3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第7輪疫...

閱讀詳情 »

2021.08.31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8月31日為止,已經有835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子恩報導】近年來健身風氣盛行,上健身房重訓已成為許多重訓愛好者的日常。不過,因疫情緣故,也有許多人選擇在家自主重訓,在沒有教練指導的情況下,更要小心運動傷害的造成。繼上篇介紹肩夾擠的分類、以及應該避免的高危險動作後,此篇繼續由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土城長庚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林...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新竹報導】華碩電腦與新竹臺大分院宣布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將以AI創新科技深化醫療語音辨識系統,快速完成精準病歷紀錄,提供高效能臨床服務及行政會務工作,開創語音病歷新紀元。此外,新竹臺大分院也同步導入華碩Zenbo Junior平台,發展社區高齡長者關懷與長照規劃願景。 華碩營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