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不生病的祕密

能治好病的是高明的醫師,能教你預防疾病的才是可靠的醫師!在這個「黃金法則」當道的「假健康年代」,有時候,你得想辦法當自己的醫師……

不生病的祕密不生病的祕密

如果全世界都在騙你,你得想辦法做自己的醫生!
睽違5年,繼百萬暢銷健康書《救命飲食》之後,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營養學家──坎貝爾博士最敢講、最真實的良心告白,將給你什麼「食」破天驚的大震撼?

救命飲食2.不生病的秘密》精采試閱

一九六五年,我從擔任了四年研究助理的麻省理工學院離開,前往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生化與營養學系,到新辦公室安頓下來。我終於成為真正的教授了,學術生涯似乎前途似錦。我研究的主題很崇高:如何在飲食中納入更多優質蛋白質,終結貧窮國家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多虧美國國務院國際開發署慷慨提供經費,我得以到菲律賓進行研究。

我面臨的第一項挑戰,在於找出當地能生產何種不昂貴的蛋白質。雖然營養不良主要是指缺乏足夠的熱量,但是在一九六○年代中期,大家還是認為從蛋白質獲取的熱量比較好。第二項挑戰則是在菲律賓境內廣設自助中心,對母親們示範如何運用這種蛋白質來源,避免孩子營養不良。我的團隊選擇採用花生,因為花生的蛋白質豐富,又能在多種不同的環境下種植。

與此同時,我的系主任查理.恩傑爾(Charlie Engel)要我進行另一項計畫。查理獲得美國農業部補助,研究黃麴毒素。這種毒素是由黃麴黴菌所產生的,會引發肝癌。我的工作就是盡力搞清楚這種黴菌到底如何生長,以避免它在許多糧食來源上滋生。這顯然是一項很重要的研究,因為當時有不少證據顯示,黃麴毒素會導致實驗室的大鼠罹患肝癌。當時大家的觀念就和現在一樣,認為會導致大鼠罹患癌症的東西,也可能使人類罹癌。

最常受黃麴黴菌汙染的主要糧食,就是花生。在這因緣際會之下,我在幾年後赫然發現,自己同時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背景下研究花生。在深入探討這兩種似乎不相干的議題(一是菲律賓貧童缺乏蛋白質,二是黃麴黴菌的生長環境)後,我的世界被撼動了,這促使我質疑起自己和許多營養學者所深信不疑的假設。

 

逆轉我世界觀的驚人發現

以下這項發現,讓我的世界觀與世界大大逆轉:飲食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菲律賓兒童,罹患肝癌的機率最高,即使這些孩子來自較富裕、容易取得一般認為有益於孩童健康的資源,例如醫療與乾淨的水。

於是,我決定依循這項發現前往未知的領域。結果我的學術生涯大轉彎,朝著意想不到且令人心神不寧的方向前進。這過程中的許多細節,我已在第一本著作《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中說明。然後,我終於意識到兩件事情:

 

第一,營養是人類健康的關鍵。

第二,大家對於何謂「適當營養」的看法並不正確。

 

如果你想終身遠離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這權利其實掌握在你以及手中的餐具上。遺憾的是,醫學院、醫院和政府衛生機關似乎只將營養視為影響健康的小因素,也難怪標準的西方飲食及流行的「低脂」、「低醣」飲食往往會造成健康問題,而非加以解決了。

實際上,在過去半個世紀,科學家花了幾十年在實驗室苦苦追求的「奇蹟療法」,最後並非哪種神奇的新藥或先進的手術工具,既不是運用雷射或奈米科技,也不是改變人類DNA……,讓我們變成不朽的神祇。相反地,健康的祕密一直在我們眼前,並以簡單甚至無趣的字眼偽裝起來:營養。要維持健康,王牌其實是我們每天吃進口中的食物。在學到這一課的過程中,我也學到另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什麼多數人還不知道這個祕密?

◎醫學與科學研究機構根本不接受這些發現,而是有系統地鄙夷甚至打壓。

◎鮮少醫療專業人士意識到,我們所選擇的食物,遠比他們所開的處方藥物更能抵抗疾病。

◎透過飲食可以常保健康、預防疾病,這麼大的好消息,醫藥記者卻很少報導。

◎科學家所受的訓練幾乎不是觀看「全貌」,而是鑽研龐雜資料中的一丁點,以至於未能理解整體的智慧與意義。

◎欣然受惠並掌握大局的,是醫藥與食品產業。業者不斷想說服我們,救贖之道在於一顆藥丸,或從植物的某部分萃取、加上人工原料做出來的營養強化點心。

因此,事實離我們好遠,而本書就是要揭露這個真相。

 

為何又出另一本書?

看過《救命飲食》的讀者或許已對上述的情況略知一二,知道營養的真相,也知道其他科學家和我在努力推廣這真相的過程中,遭到哪些阻力。

《救命飲食》在二○○五年出版後有好幾百萬人讀過,並把書中洞見和朋友、鄰居、同事與深愛的家人分享。我每天都會聽到有人滿懷感激,這證明全食物蔬食擁有何等療效。雖然每則小故事聽起來似乎只是茶餘飯後的話題,然而整體來看,便是言之鑿鑿的證據。許多人想利用大眾的無知來牟利,處處阻礙我宣揚全食物蔬食的好處,然而這些小故事足以彌補我所吃的苦頭。

不僅如此,二○○五年起,我許多同事所進行的研究顯示,良好的飲食能夠對人體的各個系統有深遠的影響。若有哪個科學家、醫師、記者或是負責擬定政策的人,仍否認或貶低全食物蔬食對個人與社會的好處,那就是睜眼說瞎話―證據已經多得不容忽視!

然而在某些方面,整體情況並未出現太多變化。許多人仍然不知道健康與長壽的關鍵,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或許出於惡意,或更普遍的是出於無知,總之西方主流社會就是這麼固執於不知、不信,甚至主動扭曲我們該如何飲食的事實,以至於這麼多年來,我們無法相信自己遭到欺騙―接受別人的說法,不懷疑有人在暗中控制、誤導我們,或許比較容易。要徹底改變這觀念,就是告訴你情況為何如此:《救命飲食》著重於證明全食物蔬食是最健康的人類飲食;至於《救命飲食2‧不生病的祕密》則在說明,為什麼把證據攤在陽光下這麼困難,還有必須採取哪些行動,才能真正帶來不同的局面。

事倍功半的疾病照護體系

美國的人均「健康」照護費用居全球最高,但和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品質卻敬陪末座。

美國其實是一個病懨懨的國家,雖然健康醫療的支出相當龐大,人民卻沒有比較健康。事實上,許多慢性病的發生率正在攀升,而從肥胖、糖尿病與高血壓等的健康生物標記來看,慢性病患者可能還在持續增加。

體重過重與肥胖的人口比率,已經從一九六二年的一三%,暴增到二○○八年的三四%。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的報告指出,經年齡調整後所計算的比率,美國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從一九八○年的二.五%增至二○一○年的六.九%,攀升逾兩倍。一九九七年到二○○九年,罹患高血壓的成年人也增加了三○%。

雖然健康風險因子增加,所幸隨著藥物與手術的發展,人口死亡率仍能維持在差不多的水準(不過,北美洲的糖尿病死亡率在二○○七到二○一○年間,竟增加了二九%)。從這些數據中可明顯看出,先進的醫療並未著重於預防,也沒有大幅增進人民健康,更未減少死亡率……。然而,我們為這些「進展」所付出的代價卻極為高昂。

多年來,處方用藥的價格漲幅遠高於通貨膨脹。這筆錢花得值不值得,應該好好深思。

這些處方用藥的副作用其實是第三大死因,僅次於心臟病與癌症。沒錯,死於處方用藥副作用的人,比車禍還多!二○○○年時,芭芭拉.史塔菲(Barbara Starfield)博士便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中指出,美國人依照正確用藥指示卻仍死於「藥物副作用」的人數,每年有十萬六千人,這還不包括意外過量用藥者。這些數據尚未列入每年在醫院中用藥錯誤而死亡的七千人,也沒有包含在醫院因非用藥相關的其他疏失(如手術失敗或儀器監測錯誤)而死亡的兩萬人、院內感染死亡的八萬人、非必要手術而死亡的兩千人……,這樣看來,整個就醫過程中最安全的部分,就只剩一開始急速行駛至醫院的救護車。

但是如果你質問美國政府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他們只會裝聾作啞,完全不提到醫療體系是第三大死因。如果承認這一點,會害別人無法做生意―要說美國政府還在乎什麼的話,那就是醫療體制的經濟利益了。

但是,醫療體系總有沒害死人的時候吧?畢竟每年受惠於醫療的人數以百萬計,遠超出這幾十萬死去的人,不是嗎?

若你要這樣說,就請參觀參觀護理之家或老人中心,親自看看那些最需要醫療的人從這個體系得到何種照顧吧!這些曾生龍活虎的人現在病懨懨的,白白承受身心折磨,這景象怎不叫人心疼?他們多半是因為吃藥吃出病的。但是,能怪他們嗎?他們都聽從了醫師的話,醫師不是最了解狀況的嗎?白天的電視廣告,不是有一大堆可以降血脂、血糖和重振雄風的藥物?

我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子,但讀者應該已經有概念了:我們在疾病照護上花的費用愈多,反而病得更重、活得更悲慘。


本文摘自《救命飲食2.不生病的秘密》一書

不生病的祕密

柿子文化網:http://www.persimmonbooks.com.tw
柿子文化Blog:http://vege1.pixnet.net/blog
救命飲食部落格:http://chinastudy0705.pixnet.net/blog     
糖尿病有救了: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單日本土確診破6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公布國內新增63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295例本土個案及44例境外移入(2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重症患者人數也再增加,今日新增4名中症患者,全數接種過二到三劑疫苗,但仍有...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密切接觸者的居家隔離「3(強制隔離)+4(自主防疫)」正式上路!規定有些新變動要注意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26)日下午正式宣布,居家隔離「3+4」再減少一次的快篩要求,原本隔離第3天期滿要做的快篩取消,等於最多只要做5次快篩就好了。 居家隔離縮短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縮短「3+4」正式定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5)日晚間正式宣布,經下午專家會議同意,居家隔離決定由現行10天縮短為「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防疫」,陳時中強調,「3+4」4月26日起上路,簡化了什麼?至少匡列對象就少了一半,而地方衛...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擴大「篩檢取代隔離」的行業別,最新規定出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2)日公布最新指引,只要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可為維持社會機能正常運作的機關(構)及事業單位,在符合需事先訂定持續營運及人力備援計畫、並設有防疫長制度之下,就可以比照目前的長照及醫療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