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三類人不宜倒走鍛煉

三類人不宜倒走鍛煉
倒走鍛煉如今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流行,清晨或黃昏的公園裏,倒著走的身影隨處可見。凡事都有利有弊,作為有悖於“常理”的運動方式,倒走鍛煉更是如此。
  朝前走練屈肌,倒著走練伸肌
 

 從運動訓練學角度來看,倒走和正常行走有著截然不同的鍛煉效果。我們朝前走的時候,以使身體向前屈曲的肌肉群用力為主,包括腹部肌群、髂腰肌、股四頭肌
等;而使身體後伸的肌肉群,包括腰背肌、臀大肌、股二頭肌等作為輔助,只起到平衡和維持姿勢的效果。朝前走時間長了,屈肌群得到的鍛煉多於伸肌群,就容易
出現腰背痛、臀部酸、大腿後側肌肉酸痛等癥狀,進一步加重就會變成腰肌勞損。
  倒走的時候,剛好相反,身體略向後仰,骨盆向後略微傾斜。每邁出一步,都是由腰背肌、臀大肌先收縮發力,而身體前側的肌肉群成為對抗平衡的肌群。這樣一來,身體背側主管後伸的肌肉群得到鍛煉,能有效防治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
  倒走要保護足、膝、頸
  但是,從運動醫學的視角來看,倒走比正向行走難度明顯加大,進行倒走練習時需要註意一些問題,以防出現意外。

 
 從步態上來說,我們正常行走的時候,足跟先著地,然後過渡到足底、前足,最後足趾擡離地面。而倒走的時候,向後邁步,足趾先接觸地面,然後前足著地支
撐,接著過渡到足底、足跟,最後足跟擡起。這樣和正常行走不同的是,足趾和前足受到地面的沖擊較大,因此對於足部第一跖趾關節有炎癥和外翻(俗稱大骨拐)
以及扁平足、足弓塌陷的朋友,倒走的時候可能導致病情加重,需要謹慎選擇。
  從行走時膝關節的形態來看,正常行走時,膝關節保持略微屈曲的狀
態,沒有完全伸直,腳落地的時候,膝關節受到的沖擊得到了緩沖。而倒走的時候,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向後邁步時,膝關節常常不自主地伸直支撐,這樣對膝關節
產生的沖擊較大。對於膝關節骨質增生、膝關節炎和有關節陳舊損傷的朋友,會加重膝關節疼痛。
  從身體平衡能力來說,倒走是一種異常狀態的運動,
需要較強的平衡能力和身體協調性。運動協調性不佳的人,由於倒走時看不到後方的路,沒有視覺的支持,更容易出現身體失衡。輕者左右搖擺,行走不穩,重者可
能會摔倒。有的人倒走過程中不斷地回頭看路,頸椎扭轉過大,還有可能誘發頸椎病,出現脖子疼痛、眩暈,甚至猝然摔倒。
  老人倒走,雙手扶腰
  目前倒走鍛煉法流行於中老年健身愛好者中,中老年人反應不如青年人靈敏,所以註意平衡、防止摔倒顯得尤為重要。
  建議老人進行倒走鍛煉的時候,先做好熱身,把膝關節、踝關節和足部活動開;倒走時要選擇平整的路面,且周圍人比較少的環境;行走的時候雙手先從後方扶住腰部,保持平衡,待平衡能力增強之後再改為雙臂自然擺動;最好采用正走和倒走結合的方式,使身體各部分肌肉都得到鍛煉

http://blog.udn.com/acewang3006/4642164#ixzz2Ax5uMm3L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一名70歲老太太原本個性開朗與體貼,與先生、子女關係融洽,但最近半年老太太經常懷疑先生外遇,限制先生外出,對先生惡言相向。同時,老太太也懷疑媳婦偷竊其首飾與衣服,堅持兒子欠其一百萬未歸還,到處向鄰居抱怨子女不孝,當子女與其溝通時,老太太會咒罵子女,甚至報警請警察來處理家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吃「假藥」,竟然也可以舒緩慢性背痛!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就算慢性背痛患者知道自己吃的是安慰劑,安慰劑一樣也能產生效果,不少慢性背痛患者服用安慰劑後,背痛症狀大為改善。 患者就算知情 症狀也能改善 研究團隊發現,患者接受傳統治療時,若在知情情況下合併服用安慰劑,下背痛症狀...

閱讀詳情 »

() 當甲狀腺長腫瘤時可能是良性囊腫、甲狀腺結節或是甲狀腺癌,一般而言甲狀腺癌不會有明顯症狀,多數是頸部摸到腫塊;或是因腫瘤過大壓迫產生無原因的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藉由身體健康檢查的觸診、甲狀腺超音波發現腫塊,懷疑時會先做細針抽吸,在甲狀腺超音波的引導下,利用細針抽取少量的細胞,透過細胞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15年八月初通過了首例3D列印藥錠─Spritam (levetiracetam),無疑震撼了製藥產業,並奠定未來3D技術的新趨勢。 大幅減少製程時間及開銷 3D列印技術,又稱「增量製造」,是一個在電腦控制下不斷添加、層疊原材料的過程。隨著科技進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