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一到傍晚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失智症最常出現的4種症狀...小心「日落症候群」上身!

一到傍晚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失智症最常出現的4種症狀...小心「日落症候群」上身!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到傍晚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失智症最常出現的4種症狀...小心「日落症候群」上身!

白天常常昏睡,傍晚開始情緒易怒精力充沛,晚上在全家人入睡之際不是吵著要到外面遊蕩、就是起來翻箱倒櫃,有時甚至大吵大鬧,弄得全家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家中失智症者,也有這樣的狀況嗎?如果是,即有可能為「日落症候群」,這時,該從哪尋求協助,給予最正確的照護,改善生活品質呢?

 

生活作息的正確建立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失智症病房主任李耀東建議,白天盡量避免失智者躺床,軟硬兼施也要想辦法尋找患者有興趣的事,讓他白天保持清醒充分用腦,午覺不要睡太久,晚上不要太早就寢。

正常生理年紀越大每日所需的睡眠時間越短,若白天或午覺睡得太飽,晚上恐怕很難有機會順利見到周公。

 

藥物的開立

一到傍晚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失智症最常出現的4種症狀...小心「日落症候群」上身!

李耀東醫師說明,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全面退化的疾病,當退化影響到大腦控管週期節律時,日落症候群就會開始出現,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傍晚開始情緒易怒精力充沛,常伴隨著晚上不睡覺,影響到自己與家人的正常作息。

若是太干擾,可和醫師討論考慮開始使用一些治療藥物,由於每個失智個案的精神症狀和行為表現不同,所顯示出的「日落症候群」症狀,也會有所差異,有經驗的醫生會根據不同的狀況,客製化適合該病人的藥物,須知道能助眠的藥物絕對不只是安眠藥而已。

 

失智症常見的行為精神問題

一到傍晚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失智症最常出現的4種症狀...小心「日落症候群」上身!

失智症除了記憶等認知功能退化,還常合併出現許多行為問題和精神症狀,上述日落症候群的表現極為其中一項,常見的失智症行為問題和精神症狀有下列幾項:

1.被害妄想:常聽到的案例,許多都是懷疑媳婦想要謀害自己,不願吃飯,擔心被下藥,處處針對媳婦,造成家庭氣氛緊張。

2.被偷妄想:懷疑外傭、照顧者心懷不軌,有意偷自己的錢財。雖然透過家屬反覆的與患者溝通卻仍常常不得要領,建議若失智個案妄想症狀對家人造成帶大的干擾和影響時便可考慮使用治療妄想的藥物,有經驗的醫師除了能將藥物控制在最低劑量外,有些藥物甚至有促進睡眠或食慾等療效,可達事半功倍之效果。

3.情緒憂鬱:李耀東醫師說,失智患者出現憂鬱情緒的比例統計發現高達近五成,憂鬱情緒可能在失智症病程的早期就出現,正如同「老年憂鬱非老化」口號,只要發現家中長輩變得跟過去的情緒表現不太一樣,強烈建議及早就醫評估及早開始治療。

4.日落症候群:這是最特殊的失智症表徵之一,每到傍晚便開始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情緒易怒精力充沛甚至整晚不睡覺,建議有此情況者及早就醫,有失智診療經驗的醫生會針對個案的症狀選擇使用不同的藥物,來幫助患者回復正常的作息。

 

配合醫囑 盡早治療

李耀東醫師提醒,若家中長者出現了上述的情形,請及早尋求醫療的協助,與失智診療醫師討論需要以何種方式來從旁協助。除了要按時服用藥物控制病情外,尚有一些非藥物療法以及若干與失智個案的相處之道都是失智症患者的家屬需要學習之處。重點是,及早發現及早開始治療,找對醫師避免延誤病情,才能保有失智症家庭,良好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一秒立判,健忘還是失智?

失智症,藥物以外的治療方式

相關推薦

您知道,塑膠袋、芳香劑、尿布等塑膠製品,可能是導致乳癌的危險因子? 您知道,每年的X光攝影檢查,對篩檢早期肺癌沒有太大的幫助,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是唯一的利器? 您知道,八成的胃癌初期沒症狀,透過簡單的十個問題可自我檢測? 您知道,以美國的經驗發現,地下室暗藏氡氣,是導致肺癌的第二大殺手? 您知道,有...

閱讀詳情 »

運動其實能為直接與間接為血糖控制帶來不少幫助,到底運動有什麼益處呢?讓Mary來告訴你~  增加熱量消耗、減輕體重,有助於體重控制。 增加胰島素利用,有助血糖穩定。 減少壞膽固醇,增加好膽固醇,幫助血脂控制。 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 增加肌肉與血管彈性,幫助血壓控制。  改善情緒、舒緩壓力。 ...

閱讀詳情 »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5年調查報告發現,失眠者睡前會在床上看電視的比例,明顯多於非失眠者,推測原因可能當睡不著時,以電視打發時間或企圖增強睡意,結果反而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醫師提醒,當眼睛在3C產品的光線刺激下,易趕走睡意,若長期失眠恐會引起記憶力衰退、代謝疾病與血壓問題等。該調查指出,台灣慢性失眠症...

閱讀詳情 »

有人說,糖尿病患的人生是黑白的,除了需與藥物、針劑終生為伍,而且必須嚴重忌口,「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不過醫師表示,這是一般人的迷思,其實只要吃得對,糖尿病患什麼都能吃!「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是糖尿病患者經常面臨的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張鈞鎧指出,除了含糖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