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喝酒的朋友是否發覺如果有好幾個小時沒接著喝酒,就會渾身不舒服,例如手抖、發汗、頭痛?醫師表示這些都是「酒精戒斷症候群」,代表往往當事人要接著繼續喝酒讓這些症狀緩解,才能讓自己舒服一點,這已經是酒精成癮的具體表現之一了。事實上,如果長期飲酒又不治療,接著就會產生幻覺甚至開始意識模糊加全身顫抖,致死率達20%。
由輕變重的戒斷症狀
長期大量喝酒也是會成癮的,一旦成癮後,就像吸毒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開始覺得不舒服,想要繼續吸毒才能緩解不適症狀,然後隔一段時間再次覺得不舒服,如此循環下去。這些讓人不舒服的症狀,就是酒精戒斷症候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黃名琪表示,在大量長期酒精攝取後,如果停止再喝或減少喝下的量,會出現身體不適的「戒斷」症狀,依照症狀的輕重區分如下:
酒後6-8小時:手抖、發汗、頭痛、心悸、焦慮、激躁不安、噁心或嘔吐、渴求感
酒後8-12小時:出現聽覺、視覺與嗅覺的幻覺
酒後12-24小時:酒精戒斷癲癇
酒後24-72小時:震顫性譫妄
國軍花蓮總醫院附設民診處精神科醫師顏銘漢等指出,酒精戒斷症狀可以視為一種隨著時間慢慢變嚴重的情況,因此不是馬上就會有幻覺、酒精戒斷癲癇甚至震顫性譫妄。震顫性譫妄發作時,患者意識模糊,身體顫抖程度加重、激躁不安、幻覺、方向感與注意力都有缺失、輕微發燒、心跳、血壓、呼吸、脈搏、流汗增加,死亡率介於1%至5%,不治療可達20%。
▲戒酒要小心症狀輕重不同的戒斷症候群。(圖片來源:Alex Campos ♂ via photopin cc)
酒癮治療主要緩解戒斷症狀
黃名琪表示,由於酒癮其實是慢性病,無法根除,除了臨床治療外,必須要依靠自我管理。因此,有關酒癮的治療,其原則是第一階段針對酒精戒斷症狀的緩解,即所謂的解毒治療,讓病患在沒有不舒服的情況後,再進行第二階段的戒酒維持治療。至於住院治療部分,是針對戒斷症狀中度或重度以上,需要積極照護並提供一控制性環境,暫時隔絕飲酒機會。另外,如果患者出現傷害自己、行為有傷人的疑慮,或是有嚴重的焦慮者,也都需要住院密切觀察。也就是說,在戒斷症狀沒有輕度的情形下,不一定非要住院,在門診進行一般心理治療或是團體心理治療都是常用的方法,
離開治療中的控制環境出院後,才是戒酒戰役的開始。特別是在臺灣便利商店林立,酒精的容易取得對酒癮者十分不利,因此搭配強而有力的自我管理顯得更為重要,比如如何避開第一口酒、如何避開會誘開飲酒的高危險情境、如何重整生活、以及適當地面對壓力。患者也可以參加戒酒無名會或其他長期成癮治療機構,或是運用「戒酒小幫手」手機APP搭配酒測器,進行自我管理。黃名琪說,「戒酒小幫手」APP目前尚於研究階段,讓參與研究者有一個「暫停」的機會,能夠想到自己正在戒酒,進而透過自我管理的力量持續戒酒下去,不要再習慣性地不思考就破了戒。
(封面圖片來源:quinn.anya via photopin cc)
【本文出自健康達人網;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健康達人網;歡迎加入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orldno1。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