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石」在有夠痛! 體外震波不是萬靈藥

「石」在有夠痛! 體外震波不是萬靈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50歲的林太太最近半年老是覺得左側腰痠,直到最近一個月,因為左側急性腎盂腎炎導致發燒而反覆住院,後來才發現左側腎盂輸尿管交接處有一個1.5公分的結石,結石造成左側腎臟積水,導致腎臟發炎與發燒。與病人討論後,臺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億聲施行新式的「迷你經皮腎造廔取石術」,術後恢復良好且出血極少,同時疼痛感較輕微,順利解決結石與腎臟發炎問題。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結石

結石好發於20至50歲,男性又是比女性的2至3倍,可說是盛行率及復發率都很高的疾病。陳億聲主任表示,結石可以存在於腎臟內,也可以在輸尿管或是膀胱裡,而不同地方的結石會有不同症狀。

忽略結石 腎臟恐衰竭

腎臟結石多半沒有症狀,結石一旦掉到輸尿管就會造成劇烈疼痛,此為大部分病患求診的原因,如果造成輸尿管阻塞就會產生腎臟積水,會斷斷續續且劇烈的腰痛腹痛、血尿、噁心、嘔吐、冒冷汗。若結石沒有繼續移動,病患可能因不覺疼痛,而忽略結石的存在,但阻塞問題沒有解決,可能造成腎臟衰竭,甚至導致洗腎。

震波不是萬靈丹

林太太原本堅持要再以體外震波來處理結石,但是陳億聲主任指出,對於絕大多數病人來說,震波宛如結石處理的萬靈丹,但結石的處理必須根據不同結石部位、大小與類型來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式。考慮到該結石不小,質地硬,體外震波碎石術成功率不高,而且病患因為肝硬化導致血小板低下(4萬),以體外震波碎石術而言相當危險,有大量出血之風險,若以輸尿管鏡進行碎石手術則是因為結石位置過高,不易將結石處理完全,因此施以「迷你經皮腎造廔取石術」。

每半年至一年門診追蹤

結石因素很多,體質、代謝性疾病、高熱環境、反覆泌尿道感染等都有關係,因此也很難透過單一做法保證結石不再發作,陳億聲主任建議此類病人平常一定要多喝水(腎功能不全病患例外),大約每天2000至3000cc的水份,均衡飲食,不偏好特別食物,避免高鹽、高尿酸、高普林、高草酸的食物。然而,即便做了以上預防措施,結石復發率依舊很高,因此,每半年至一年回泌尿科門診追蹤,特別是在炎熱夏季,更要小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931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95歲榮民伯伯, 20年前開過腰椎的椎間盤手術,但從2年前開始有下背痛及腳痛的問題,近半年來開始有跛行且下肢水腫的情況發生,最近更是疼痛不耐到需要輪椅的輔助,所以前往醫院就診,檢查檢果為維生素C缺乏的症狀,顯示出伯伯平常蔬果攝取量有所不足。無法改變生活環境 從改變營養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科技的進展逐漸突破相關限制,新興的生物精神醫學檢查與治療模式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台中榮總精神部引進三項重要檢查與治療工具,包含:光—近紅外光腦功能儀、電—心率變異率檢測、磁—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來進行腦部功能的生物性檢測與治療。近紅外光腦功能儀 協助鑑別精神疾病藍振嘉醫師...

閱讀詳情 »

2021.06.20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20日為止,已經有549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肺炎確診病人,不只對抗疾病,被隔離時須面對一家人被分散治療的「生離」困境。新竹轉來臺中慈濟醫院的20歲女孩小靜發病為重症,單獨被送進加護病房,轉輕症後住到隔離病房。他是特殊的慢飛天使,心智年齡只有5歲,剛到隔離病房顯得焦慮。剛開始須約束不讓小靜下床,但護理師心疼,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