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只吃植物性的食物,完全不吃肉」其實是錯的?前台北市衛生局局長宋晏仁推薦的「211全平衡瘦身法」這樣立行...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文章出處:魅麗雜誌118期 2017/07

什麼都可以吃,什麼都要吃

宋晏仁

現代人的養生,往往跟減重畫上等號,各種慢性疾病,常常起源於生活顛倒、飲食失衡、體重過重;若講到如何減重,各種層出不窮的瘦身飲食、運動、輔助工具,更是琳瑯滿目,排山倒海。試過了各種流行減重保健方法,又在隔年夏天重新立誓再出發的人,你我身邊一定都認識。身為家醫科與肥胖症專科醫師的宋晏仁,也曾經和一般人一樣,因為作息飲食不正常、應酬又多,讓健康失衡,體重直線上升,直到健康亮起紅燈才開始有意識要改變。

「只吃植物性的食物,完全不吃肉」其實是錯的?前台北市衛生局局長宋晏仁推薦的「211全平衡瘦身法」這樣立行...

看著眼前體態健康,面色紅潤的宋晏仁,很難想像他跟照片中壯碩福態的中年男子是同一個人。宋晏仁笑說那是瘦身前的自己,當時體重高達九十幾公斤。當時也勉強自己試過節食、斷食、代餐等極端飲食的方法,短期內雖然有效果,然而三分鐘熱度一過,體重和三高數值又回到紅字。直到後來才發現,均衡飲食才是能夠長期維持健康的方法。

對宋晏仁來說,減重只是人生的一小段過程,最常在演講中與大家分享的,還是從健康的觀念看生死觀。「從注意均衡飲食、運動與靜坐,再往下深入探究,其實是帶著大家了悟生死。當我們看到生命走到終點時,會因為現在選擇的生活方式而有不同的結局,可以反推到現在該如何生活。」

 

哪一種方法適合我

不必勉強也能長久執行

許多人「養生」的源起,是從怕胖、怕老、怕死開始。宋晏仁也常遇到許多來諮詢飲食的病人:「怕少吃了什麼,又怕多吃了什麼,到後來什麼都不敢吃,又用自己的方法亂吃。」

宋晏仁認為,飲食方式「適不適合自己」需要經過親身試過才能確定,但有幾個大原則可以參考。第一個判斷方向是:「任何飲食法,如果不是強調均衡的概念,大概都不是適合的方法。」如果使用極端的飲食方式,刻意不吃某類型食物,身體也會很快出現反效果。所以如果它不適合一般生活的方法,大概也都是不適合的減肥法。

第二個判斷,就是如果宣傳上特別強調某一些食品的功效,或是特別強調這是科學上前所未見的新突破,大概都不是合適的方法。「如果它特別強調各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不管它是用哪一種比例,都可以試試看。」

「真正成功的飲食概念在於,這套方法是不是符合你平常的飲食習慣,它可不可以長久執行。」宋晏仁說明:「以減重來說,只靠意志力維持的方式無法持久,如果把這個飲食方式當作減肥期間才吃的餐,等到體重達到目標,又回到以前的生活,那任何一個方式都不會成功。」所以第三項判斷的關鍵在於「實施起來不會覺得需要做一個痛苦的改變、能夠變成未來生活的習慣、終身執行的方法。」

宋晏仁推薦的「211全平衡瘦身法」,就是把每一餐的食物比例分成四等分,一分全穀類食物、一分蛋白質、二分蔬菜。只要掌握這個簡單的原則。如果本來是完全不吃蔬菜的人,可以先從半碗蔬菜開始,慢慢調整為適合自己的比例。

 

老也要有老本

蛋白質比補鈣更重要

有些人以為「只吃植物性的食物,完全不吃肉」就是養生。宋晏仁說明這也是一個常見的誤解:「只吃植物性的食物,很容易出現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養生還是要回到均衡的概念,如果決定茹素,要特別注意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除了豆類,近年很熱門的紅藜或是其他野生穀類,也是屬於高蛋白、低澱粉的食材,可以多多攝取。」

 

宋晏仁Profile

「只吃植物性的食物,完全不吃肉」其實是錯的?前台北市衛生局局長宋晏仁推薦的「211全平衡瘦身法」這樣立行...

*    現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特約主治醫師、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庭醫學科主任醫師

*    曾任陽明大學副校長、台北市衛生局局長及衛生署副署長

*    合著《終生瘦用211全平衡瘦身法》原水文化出版

 

【《魅麗雜誌118期/七月號》。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魅麗雜誌》官網;《魅麗雜誌》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難以消除的經常性脹氣,可能代表腸道功能異常、腸阻塞、蠕動不佳或腸道菌群失調,還會伴隨抽筋、腹瀉、便祕等其他毛病,不能輕忽。然而放屁尷尬又失禮,別以為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當次數過多、伴隨著令人作噁的氣味,可能意味著消化不良,腸道菌需分解太多食物殘渣而造成;「連環屁」甚至可能...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107年嬰兒死亡率達4.2(每千名活產)、孕產婦死亡率為12.2(每10萬名活產),雙雙創下10年紀錄新高,原因應與高齡孕產婦逐年增加有關,婦科醫師提醒,想生育的夫妻應該趁早受孕,才能降低風險。   醫事司簡任技正劉越萍表示,針對高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個家庭若出現遺傳疾病時,不僅會造成家庭負擔,對於家人及患者更是身心理的壓力,但面對社會制度健全的台灣,且醫學發展先進,透過人類遺傳學會的成立,可望能幫助更多遺傳疾病的家庭勇敢走下去;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林炫沛指出,尤其過去台灣遺傳疾病檢驗多得仰賴國外幫助,如今已成為遺傳...

閱讀詳情 »

健康老化的過程有許多的關鍵因素,無論如何,採取「生命歷程策略」(Life-course approach)是個舉世皆然的建議,代表老化是一門終生的功課,但許多公共衛生議題都是如此,例如肥胖的防治,從孕婦懷孕時的體重控制,到學童的體育課、校園含糖飲料的禁止販售、職場健康促進等等,其目的都是在做好終生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