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等不到病床的真相〉化療病人發高燒,我卻只能找推床幫她挪到走廊上……台大醫院急診部第一線醫師告白

醫師、護士爆出走潮後,還有誰讓你求醫無門? 醫改會調查,「等病床」是醫療民怨之首, 找關係靠人脈「喬」病床,都是你我熟悉的經驗。 奇怪的是,台灣人均病床數比歐美國家高, 連丹麥、美國、新加坡都比不上。 為何還有人在急診室等七天才能住院? 台灣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等到我們老去時, 會不會只能在急診室廁所旁、電梯口、護理站前問診治療? 不想發生的未來,現在就得改變。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化療病人發高燒,我卻只能找推床幫她挪到走廊上……台大醫院急診部第一線醫師告白

化療病人發高燒,我卻只能找推床幫她挪到走廊上……

台大醫院急診部第一線醫師告白

撰文 / 孫蓉萍  / 今周刊   924期

編按:採訪這天,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顏瑞昇心情不錯,「兩星期前,急診室幾乎滿到門口,每張床都躺著人。現在好很多了!」他說。但事實上,急診室 走道一床接著一床,上百位病人焦急等候樓上病床,有的甚至已經等七天了。如此急診室景象,近二十年來站在第一線工作的他,有細膩深刻的觀察。

一天下午,台大急診室一如多數時候,人滿為患。一百多位病人,加上陪同的一百多位家屬,以及一百多位醫護人員,總共四、五百人,使得急診室的入口處幾乎水洩不通,檢傷處也十分擁擠,連走道上都擺滿了床。

病人不斷被送進來,我忙著一一看他們的病史、理學檢查、症狀等,藉此釐清病情,用最快的速度做出診斷和決策。這時候,我突然發現一位年輕女性病患,靜靜地蜷縮在輪椅上,在急診入口處等待醫治,身旁只有一位看來剛上小學的小女孩。

在擁擠的空間裡,她看起來非常無助,我進一步了解狀況發現,原來她是一位乳癌病人。經過開刀折磨,又接受痛苦的化療,在化療期間,卻因為白血球數目過低、抵抗力差發燒了,於是到急診就醫。

很明顯地,她需要住院治療,我不經意地問一句:「先生呢?」她淡淡地回答:「離婚了。」急診依舊十分壅塞,從入口到內部到處擠滿了病人和家屬。她不吵不鬧,默默等待。

我真的很想代替她的家人給她一份溫暖,但能做的有限,只能偷偷去找一張推床,並幫她挪到走廊上比較不會吹到風的地方。至於住院,也無能為力。

急診門口塞住了,車禍重傷者推不進來

急診室到處都是等病床的人,現在台大急診室病人要等七天才有病床的情況很常見。

將心比心,我完全能體會病人和家屬的焦慮和不滿,因此看到孤單無助的病人,我心情十分沉重,尤其遇到一些長輩,拖著年邁身軀,拜託我讓他的伴侶住到病房,不要在急診室折騰,聽了真是於心不忍。

急診室爆滿,也影響到醫療品質。我曾經看過,人多到病床都排到急診門口,病床要挪來挪去很困難,甚至有的病人因為沒有推床,拿了條床單鋪在地上就躺了下來!

要做心導管的病人無床可躺,只好坐著輪椅去檢查;左腳旁是因休克需要急救的人,右腳旁是要插管、血壓低的人,都沒有推床可躺,甚至在地上做人工呼吸,這樣的場景,讓人覺得相當不堪。

回想當年剛進急診室時,我曾憤憤不平,不懂病房為什麼不多收一些急診病人,卻讓急診室經常大塞車?現在我知道了,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狀況,不是單單一家醫院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台大多加病床就能解決的問題。

民國六十幾年,台大就有急診室爆滿的現象,那時病床很少,可說是資源不夠,如今病床數規模多了三、四倍,還是無法解決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想來台大看病。

即使我們讓所有急診病人很快住到病房,結果就會從其他醫院源源不絕地送來更多病人,急診室的壅塞永遠無法改善。有時,我們明明已經通報急診室沒推床了,救護車仍把病人載過來,原因是病人堅持要到台大。然後,病人沒病床躺,只好躺在救護車擔架上,救護車也離不開。

要解決這個陳年問題,必須靠整個體制來推動。政府要強制分級轉診,民眾也要改變觀念。

二十多年來,我大約看過急診十幾萬人次,一天工作十二小時,最高紀錄是看了八十位病人,平均一位花十分鐘,對病人來說實在很短,因為他們有太多問題想問。

但在這十分鐘內,我要迅速精準地掌握這一個完全陌生的個案,而且他可能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肝硬化、又有腫瘤,診斷的難度頗高。同一時間,我還要向病患及家屬講解病情及處理方式。

靠使命感苦撐,心願是看到空的推床

急診醫師工作很辛苦,幾年前,急診專科甚至找不到年輕醫師加入。除了工作量重,相較於專科醫師,急診室並沒有所謂的「名醫」,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臨時進來的病人,他們不會指名要看哪位急診醫師,一陣兵荒馬亂中,通常也不會記得是哪位醫師在第一時間讓他們的狀況穩定下來。

儘管如此,我一年還會收到幾張病人寄給我的卡片,有些病人會堅定地握住我的手說:「拜託你了」、「謝謝你的照顧」等,讓我在精疲力竭時,仍能鼓起奮戰的勇氣,繼續投身於忙碌的急診中。

小時候我很怕看醫師,一打針就昏倒,選擇台大醫學系,純粹是很會讀書的關係,因此在求學和成為醫師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但有一天,媽媽跟我說她懷我的時 候,曾夢到觀世音菩薩對她說:「這小孩到這世上是要來救人的。」那時,我覺得媽媽只是要鼓勵我走下去,如今想起來,或許夢是真的。

因為使命感,我才會持續留在這裡,但急診室問題不能只靠有使命感的醫師來解決。我現在的小小心願就是——每天到急診室上班時,看到的是一張張空的推床和寬闊的走道。我心情會輕鬆,因為這一天進來的病人,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顏瑞昇
出生:1967年
現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急診醫學會祕書長
學歷:台大公共衛生博士


同場加映:等不到病床的真相

「等病床」早已成為台灣醫療危機之一,台大每五位急診轉住院病人,就有一人等超過兩天,甚至成為常態,究竟是哪些原因,讓我們在急診室面臨生死關頭時,等不到病床?〈等不到病床的真相〉化療病人發高燒,我卻只能找推床幫她挪到走廊上……台大醫院急診部第一線醫師告白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化療病人發高燒,我卻只能找推床幫她挪到走廊上……台大醫院急診部第一線醫師告白

一個尋常的星期三,許先生的母親因為急性敗血症,被送到台北市中心一家醫學中心急診室。高齡七十五歲的老媽媽發高燒、肚子絞痛,到最後意識不清無法問診, 醫師認定許媽媽必須最優先處理,不斷加強抗生素的劑量,而且也應該趕緊入院,避免在人山人海的急診室增加感染風險。但是,危急的許媽媽卻仍然在三天後,才得以住進內科加護病房。


急診室亂象

根據健保署網站統計,在急診轉住院案件數中、等待住院超過48小時。

民國六十幾年,台大就有急診室爆滿的現象,那時病床很少,可說是資源不夠,如今病床數規模多了三、四倍,還是無法解決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想來台大看病。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顏瑞昇說,有時,我們明明已經通報急診室沒推床了,救護車仍把病人載過來,原因是病人堅持要到台大。然後,病人沒病床躺,只好躺在救護車擔架上,救護車也離不開。

要解決這個陳年問題,必須靠整個體制來推動。政府要強制分級轉診,民眾也要改變觀念。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化療病人發高燒,我卻只能找推床幫她挪到走廊上……台大醫院急診部第一線醫師告白

原因一:大醫院的迷思,不管輕重症都來報到,轉診出去僅千分之二

台灣每千人有6.9張病床,雖比不上日本、韓國、德國,但遠高於OECD國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平均的5.05張,也高於世界中位數的2.2張。

「病床數絕對夠,還滿出來!」台灣急診管理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部主任陳日昌說,全國四百家醫院,造成急診等床問題約十五家,而醫學中心病房則多被重症者使用,因為重症者住院較久,病床周轉率低,造成供需失衡。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化療病人發高燒,我卻只能找推床幫她挪到走廊上……台大醫院急診部第一線醫師告白 

陳日昌認為,病人集中到醫學中心,是信任度問題,也就是迷信大醫院,不管輕、重症都往大醫院擠。大醫院急診轉出的病患僅千分之二或三,而且好說歹說用盡說 服手段,仍然轉不出去,「不能怪民眾,如果沒有限制,大家當然希望待在一個能讓他安心的地方,所以很難解決。」陳日昌說。

原因二:地區醫院萎縮,中小型醫院生存不易,病房閒置嚴重

同一種病,醫學中心的醫師診療費、藥師費的健保給付較高;同樣做電腦斷層掃描,地區醫院獲得的給付低。但地方性醫院本來就要用更高的薪水才能找到醫師,結果因給付低,賺錢更困難,過去幾年,中小型醫院處於賠錢狀態,失去和醫學中心的競爭力,造成病人流失、病房閒置情況。

原因三:醫院也挑病人,怕虧錢、惹醫療糾紛,多重慢性病人等床最難

「急診無法轉去樓上病房的病人,很多是因為會虧錢,或治不好了。」不少醫學中心急診醫師坦承,在急診待床很久的病人,不少是窮、老或諸病纏身。

沒錯,醫院挑病人已是常態。其一是經濟因素,一位財團法人醫學中心醫師透露,部分醫院分配病房會看科別的績效利潤,利潤較高是醫材,因此會使用到醫材的心導 管手術或骨科病患,就容易住到院。也有醫界大老指出,醫院會拉長住院時間,有時是因病人快好了,健保支出較少,病人又好照顧。

其次,醫療專科分科太細,多重症狀的急診病人就不容易被某專科醫師收住院,即使有病床,仍不收病人。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化療病人發高燒,我卻只能找推床幫她挪到走廊上……台大醫院急診部第一線醫師告白

原因四:健保俗擱大碗,台灣住院相對便宜,醫療險濫用推波助瀾

身兼急診醫學會壅塞小組召集人的方震中指出,台灣民眾住院時間比歐美國家長,因歐美住院費用昂貴,譬如美國普通病房每天就要一千美元(約新台幣三萬元),美國病人出院後,再派護理師去居家照護,比住院便宜許多。

但台灣情況相反,每日住院頂多自付數千元,病人把醫院當作照護的機構。

不少醫師坦言,大家願意住院,甚至寧願待在急診室候床,是因為在醫院可以得到照顧,回家以後可能無法獲得較好的照顧。

商業性醫療險,也讓病人在「多住多賺」考量下,不急著出院。劉育志指出,商業醫療險常會推銷「住院日額給付」或「實支實付」,被大量濫用,尤其住加護病房不必請看護,轉普通病房日額變少,家屬就不願轉出去,導致加護病房塞床。

平心而論,能否出院的所有責任放在醫師或病人都不對,例如健保署應設防弊機制,在醫院通知出院的一定期限,若病人不理會,可以考慮停止給付。

 

【Life生活網取得《今周刊》授權文章專屬使用:原文詳載於《今周刊》。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屁放得越多越健康嗎?那可不一定。有些情況會導致放屁頻率增加,透露腸道的狀態,若伴隨排便習慣、形狀改變,應提高警覺,進一步就醫檢查。放屁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不過網路流傳「連環屁恐怕是大腸癌前兆」,引發網友熱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民眾毋需過度...

閱讀詳情 »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擬與帛琉合組「旅遊泡泡」,進一步開放雙邊旅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上午找來交通部、外交部等相關單位召開會前會,就現有狀況交換意見,歷經1個小時討論,最後拍板交由交通部在下周五第二次會議時,提交完整的計畫,才能後續找帛琉方面正式討...

閱讀詳情 »

▲(打疫苗示意照/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恐「打到見底」不夠用!從10月5日開打以來,短短10天全台已施打273.5萬劑,採購的6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已打掉4成,讓疾管署也著急了,透露已經向國內提供疫苗的4家藥廠洽詢,打算加購,或收購國內還沒賣掉的自費疫苗...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盜汗、心悸、失眠、情緒起伏大,更年期不適,是許多上了年紀女性的共同夢魘!想改善各種擾人症狀,除了從飲食、運動下手,甚至就醫接受治療之外,「家人」竟也是關鍵解方之一,國健署今(16)日就引用研究資料提醒,家人的理解與關心,及正向樂觀態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